全国及各地皮肤性病科的历史及现状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皮肤花柳科学会成立于1951年9月9日,当时会员有12人,为各医院工作的医师和开业医师,第一届委员会经选举产生,李洪迥任主任委员,王光超任副主任委员兼秘书,委员:孙鹤龄、陈集舟、王家斌、林子扬、汪振威。由于参加思想改造和三反、五反运动、1952年底以前,会务活动很少。

1953年共举办四次病历讨论会。首次病历讨论会5月24日在北医讨论了鼻硬肿、汗管角化症和儿童黑头粉刺等病例。1953年底,会员发展到27人。

1954年5月15日,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即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在京城立。5月23日在皮研所召开病历讨论会。讨论2例药疹。其后又分别在协和医院和皮研所各召开一次。三次讨论记录经整理后,均在《中华皮肤科杂志》发表。1954年底经会员选举,组成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曹松年、副主任委员王光超兼秘书,委员陈集舟、曹仁烈、李洪迥、汪振威、候补委员林子扬、陈锡唐。

1954年以后北京市皮肤科的学术活动,日趋活跃。学会一般每1~2月组织一次学术活动。第年的组织8~10次。此外,皮肤性病研究所、北医、协和、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北京医院等单位的学术活动,兄弟单位的医师都可以参加。这对中央和市属医院、部队、工矿企业和其他医疗单位的青年医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老一辈专家胡传揆、李洪迥、曹松年、王光超、陈集舟、陈锡唐、叶干运、姚际唐、王双元、孙鹤龄,麻寿国教授等对年轻医生的热情教导和彭励是令人难忘的,学术讨论民主,谁都可以畅抒已见,学会每年都有年会,年轻医生们积极热情准备论文。争取在会上宣读。

1956年7月23日,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24~25日,全国各地的分会皮肤性病学会会员代表和京、津、保定地区的部分会员和同道在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出席了学术报告会,会前,李洪迥教授在学会倡议:全市各医疗联合调查近2~3年来北京市皮肤结核的临床资料。11个单位提供的资料经综合整理。成文在这次大会上宣读,这反映了北京会员们的团结合作。效率也很高,该文后发表在《中华皮肤科杂志》上。

1957年,学会会员发展到35人。1965年以前,学会组织会员们积极投入国家提出的各项任务:

一、消灭性病

北京在1949年11月21日封闭妓院,由市公安局执行。民政局和妇联负责组织妓女们学习政治、文化和生产技术。共解放妓女1303人,卫生局组织皮肤花柳科医生胡传揆、林子扬等多人和妇科医生为她们诊治性病和妇科病。确诊患一种或数种性病的患者共1257人,占96.5%。其中患梅毒者1107人,占84.9%;患淋病者707人,占53.8%。人民政府全给免费治疗。所以北京市到1953年,早期梅毒和其他性病已极少见。

1950年,叶干运医师率民族卫生工作队到青海、甘肃防治性病。胡传揆教授曾前往指导。王光超、陈集舟、陈锡唐、孙鹤龄、麻寿国等医师分别两次带队到内蒙防治性病。1951年,叶干运带队回京,曾受到中央人民政府毛主席的接见。

1958~1959年,北京市卫生局和医学会组织对梅毒普查普治。大家学习用耳血作梅毒血清沉淀反应。经普查血清阳性者,到医院复查,确诊所大多数用青霉毒治疗(少数服用三仙丹)。至此,北京市梅毒基本消灭。

二、防治麻风

1956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控制麻风。当时北京麻风病人很少,皮肤科会员仍积极参加皮研所组织部分医院皮肤科医生讨论北京的麻风防治问题。

三、职业性皮肤病

1954年首由陈锡唐在杂志上报告制酸工人的职业性皮肤病。稍后,曹仁烈、王家斌也分别报告,以后在这方面工作作得较多的还有李士佐、王双元、蔡有龄。

四、中西医结合

1954年冬皮肤性病研究所请赵炳南老中医系统讲授中医皮肤科知识。经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脊髓痨、瘢痕疙瘩、神经性皮炎等病有较好效果。此后,在北京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有赵炳南、朱仁康、麻寿国、许连霞、张作舟、张志礼、庄国康、方大定、邹铭西、袁兆庄等。

五、其他

1960年困难时期限,学会虽然活动少了,但有一次委员会开会讨论野菜,日光性皮炎的发病问题,邀请了朝阳区两位生产队长到会介绍北京各种可食的野菜,哪些野菜可能发病等问题。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会务活动完全停止,1976年,由李洪迥教授任组长的7人小组,主持恢复全市皮肤科和学术活动。

1977年,经选举产生王光超教授为主任委员的新的委员会,李洪迥教授因高龄补选为顾问。当时,学会面对许多未经学习过皮肤科专业知识的新医生,中年医生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专业基础知识和新知识、新技术也了解不够,大家都迫切需要学习各种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委员会经过认真讨论,分别举办了下列专题学习班,在王光超教授支持下,由林秉端负责组织办班的具体工作。

1.皮肤科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学习班,对象为住院医师和部分青年主治医师。1978~1979年共办三期,半脱产。265学时,参加讲课的教员16人,学员共289人。

2.皮肤病理学习班。对象为主任、主治医师及部分住院医师,1980年共办4期,半脱产,265学时,教员有陈锡唐、蔡有龄、郭英年、朱学骏、张保如等。

3.1986年性病学习班两期,学员150人。学会的活动也比较活跃和多样化,除了经常举办病案讨论,专题报告外,还有皮肤病理读片会、技术交流和国际学术交流等活动,年会一般1~2年举办一次,第4年评选文报送中华皮肤科学会参加全国学术会议。

4.学会和兄弟省分会合办的学习班有4次,学员共800人。

1)1983年和福建分会合办的皮肤科新知识、新进展学习班,教员有李洪迥、王光超、陈集舟、陈锡唐教授和北京、福建的其他教师。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共330人,学习期限20天。

2)1984年和江西九江分会合办皮肤病理学习班。

3)1986年和安徽皖南分会合办皮肤科新进展学习班

4)1988年和福建分会合办皮肤病理生理学习班。

5.头癣防治工作。1978年按照卫生部要求和胡传揆教授倡议,学会组织了全市头癣防治工作,由委员所在医院分工负责各郊区县,北京市最低发病区,普查16岁以下共684000余人,普查率97%。延庆最多,防治工作达到基本消灭头癣标准。

6.国际学术交流。解放初期原苏联专家叶果洛夫、依布拉基莫夫和依布拉基莫娃等,曾在北京工作过一段时间,他们常常参加分会的学习活动和邀作学术报告。

1956年,阿根廷斯胡曼(S Schujman)来京访问,稍后,再来我国并举办麻风学习班。

文革以后,国际交往增多,通过邀请或旅游来北京参观访问和进行学术交流的知名学者有:Ackerman A B ;Farber E.M. ;Frost P. ;Kligman A M. ;Moddin M.S. ;nordlund T.I. ;Parker F. ;苏文博;Baer R.L.;Goltz RM;Holubar K;Orfanos C.E. ;出田瑞蕙;小川秀奥。

来访的医学代表团有:加拿大皮肤科代表团(团长:Hsfs——rader,Sophie I.R.),意大利皮肤科代表团(团长:PanconesiE),中美学团(团长:Parke F),法国皮肤科代表团(团长:Puissan T G),皮肤科该华(团长:Poehigk Jr,Henry H)日本皮肤科学术交流访中团(团长:三浦佑晶),日本皮肤科代表团(团长:安田利显)。

7.科普咨询工作,皮肤科学会自1983年以来开展咨询工作,为芦沟桥日华厂、市日化三厂、市日化五厂、江阴峭岐日化厂等药用护肤日化品10多种临床鉴定。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多种科普文章,为普及皮肤科知识做出贡献。

北京分会皮肤科学会1991年底共有会员252人。

历届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皮肤科学会委员:1951年主任委员李洪迥;1954年主任委员曹松年;1958年主任委员曹松年;1960年主任委员王光超;1976年组成领导小组,成员7人,组长李洪迥;1978年主任委员王光超;1982年主任委员王光超;1986年主任委员陈锡唐;1991年主任委员马圣清。

天津市
傅志宜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科,天津 000052)

  天津市皮肤科学会初建于1950年,第一届由卞学鉴任主任委员 1955年第二届皮肤科学会梁华堂任主任委员,有梁华堂、朱德生、章荣秋、朱广居分别在天津总医院、纺织医院、公安医院、第四医院开设皮肤花柳病科。开展全市性学术活动。文化革命期间,学会终止活动。第三届主任委员朱德生。第四届主任委员王德馨。1994年第五届主任委员傅志宜。

  天津市皮肤科学会团结全市皮肤病医务人员,参加全国性的性病、麻风、头癣防治等多项工作,定期开展全市性学术活动。目前在国内外省市级以上期刊发表临床经验总结、个例报道、基础研究、科研成果等论文500余篇。天津市在专科著作出版方面,成绩卓著,对我国专科学术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朱德生在1959年出版的《皮肤病学》是解放后最完全、最深入、最实用的第一部中文皮肤病学巨著,当时影响及于全国。其它著作也相继出版,如边天羽著《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傅志宜著《临床皮肤病鉴别诊断学》,王树椿著《老年皮肤病学》,李连生著《皮肤病针灸疗法》,沈剑呜著《全身性疾病的皮肤表现》,刘墨文著《血管炎的诊断与治疗》。天津市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三次获部级成果奖。在化妆品皮炎方面,尤其是在演员化妆品皮炎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七次获部级成果奖。

河北省
林元珠 (河北医学院第四医院皮肤科,石家庄市 050017)

郭文友 (河北医学院第二医院皮肤科,石家庄市 050000)

  河北省皮肤科始建于1948年。其时,河北医学院设在天津,1952年迁入保定市,后又迁入石家庄市。建科伊始,天津总医院是河北医学院的教学医院。该院梁华堂、朱德生、边天羽教授以及当时北京医学院的孙鹤龄、麻寿国教授均在该院执教,对河北医学院皮肤科的人材培养立下了创业之功。1952年以后,则由张宝瑞、郭文友两位主任全面负责皮肤科工作。1962年成立皮肤科学会,首届河北皮肤科学会主任委员由卞学鉴教授兼任。文革期间学会活动中断。1978年恢复学会活动,历届主任委员为:郭文友、徐振华、刘铁忱、林元珠。学会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工作。1985年,郭文友、林培泉主任协助中华医学会组织过全国小儿和老年皮肤科专业学术会议。曾邀请日本著名皮肤科专家高赖吉雄、朝田康夫、小川秀兴教授以及国内著名专家孙鹤龄、朱德生、边天羽、秦启贤、吴绍熙、张志礼、陈洪铎、郭英年、王端礼、马圣清等教授来省讲学。我省麻风、头癣防治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望都皮肤病防治院院长谭敦文主任医师主持和编写的《河北省麻风防治工作总结》被收录在《国际麻风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并转载于国际《麻风》杂志,荣获马海德基金奖。林元珠教授在防治头癣期间发现酷似头癣的“婴儿头皮念珠菌病”,居国内外首先报道,1984年获省卫生科技乙等奖。南国荣教授的“头癣病原菌的变迁”,获省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张合恩等医师发现的“葡萄状佛隆那菌引起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系国内外首次发现,荣获省科委科技成果二等奖。               

山西省
  邓联弟 (太原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太原市 030009)

马骏驰 (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太原市 030000)   1939年太原同仁医院首设皮肤泌尿科,日籍医生水野春仁从事本专业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山西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长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太原铁路医院都设皮肤泌尿科,韩志忠、赵邦俊等从事皮肤泌尿科临床与教学工作,自此,山西始有本省的皮肤科医生。

  1951年,山西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从皮泌科中分出独立,刘世明等组建皮肤科门诊、病房和皮肤性病教研室,开展皮肤性病防治及教学工作。1953年,邓联第在二机部第一职工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前身)设皮肤科,从事皮肤科的临床诊治和临床医学的研究工作。1955年,山西省人民医院设立皮肤科,刘金华主诊。1958年,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设立皮肤科及教研室,郭再唐、叶培明等负责临床与教学工作。50年代后期,晋东南医专(后改为山西长治医学院)、大同医专、长治、大同、临汾、阳泉、忻州、晋中等地(市)级医院相继设立皮肤科。

  50~60年代,广泛开展梅毒、麻风、头癣的防病灭病工作,取得显著成绩。70年代,为防治银屑病及矿工足癣等疾病,做了大量工作。80年代,皮肤科发展迅速,山西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省人民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相继建立医用真菌室、皮肤病理室、免疫病理室、皮肤科理疗室、皮科手术室,开展真菌培养及菌种鉴定、皮肤组织病理、免疫病理、皮肤超微结构、抗核抗体、单克隆抗体以及IL-Z、TNF的检测等方面的基础研究都有深入开展。90年代,开展医学美容、职业性皮肤病、遗传皮肤病、抗核抗体、单克隆抗体以及IL-Z、TNF的检测等方面的基础研究都有深入开展。90年代,开展医学美容、职业性皮肤病、遗传性皮肤病的研究尤为突出。1992年,以山西省防疫站为中心,建立了性病和艾滋病的监测中心,对性病、艾滋病的监测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据初步统计,全省共有109所医院设有皮肤科,其中5所为中医皮肤科,皮肤病专科医院3所,皮肤科专业技术人员约210余人。其中教授和主任医师18人,副教授和副主任医师33人。皮肤科病床200余张。

  解放后在皮肤科学会的组织领导下,在麻风、头癣、足癣、银屑病及梅毒的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58年,在晋东南屯留县常村建立麻风病医院,累计收治麻风病人73名。先后两次组织线索调查,查出麻风病患者12人。1980年,山西达到消灭麻风病省份标准;对城市及农村的梅毒、银屑病、头癣、麻风病的普查普治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科学研究方面如《消银片治疗银屑病的研究》、《毛囊角化病棘层松解桥粒张力微丝复合体超微结构改变》、《基底细胞癌与肥大细胞的关系》、《直接免疫荧光和酶标技术对红斑狼疮、大疱性疾病等皮肤病112例研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有的成果获得山西省科技应用成果奖。撰写出不少优秀论文,在《中华皮肤科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和《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上发表,有的获山西省科技优秀论文奖,受到国内皮肤科专业界的关注。

内蒙古自治区
包德必理格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科,呼和浩特市 010017)

  解放前,内蒙牧区是以蒙医药防病治病为主,城市医院很少,无皮肤科设置及专业医生。解放初期,牧区性病严重流行,人民政府采取重要防治措施,于1950年成立性病防治所,人员50人。1956年各盟成立性病防治站,人员增至530人。但专业医师很少,靠短期培训的初级医技人员来担负性病防治工作。1960年各盟站并入防疫站,在性防所基础上成立内蒙皮肤性病研究所,设临床、检验等科,有12人,负责全区皮肤性病防研指导工作。自1950~1965年的15年中全区累计检查性病患者130万人次,治疗病人18.7万人次,性病患病率由最初的59%至1965年已降到0.5~2.4%。1977年性病复查时未再发现新患及先天梅毒儿,基本完成了内蒙古消灭性病的历史任务。1978年该所人员合并于内蒙医院皮肤科。多文瑞、刘景祺、邓奎、云沛林、刘义华、赵洪斌、包德必里格、乌如希业勒图、白仁昌等为内蒙消灭性病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内蒙草原消灭了性病(1950~1977)科研总结”获1977年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奖。1978年获中央卫生部科技奖,包德必里格等调查内蒙地区(1952~1988)麻风病累计各型71例,多系山东等省人,经治疗多数痊愈,至今未再发现新患。对于皮肤真菌病,包德必里格等调查呼和浩特地区60年代初期头癣的病原菌为铁锈色小孢子菌。80年代的表皮癣菌病主要病原菌为红色毛癣菌及羊毛状小孢子菌。1978年他报导内蒙首例孢子丝菌病。郭绍业报导首例着色真菌病。

 1954年及1957年,内蒙古医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院先后设皮肤科,两院皮肤科人员不足10人,设备简陋。自80年代起,内蒙古医学院附院皮肤科医师已发展到16人,床位20张。设真菌病理、免疫、变态反应等室,是全区专业技术设备之最。50年代由支援边疆来内蒙的杨盛林教授任主任,他为内蒙地区皮肤病防治和培训人才都作出了很大贡献。现任主任是李治。内蒙古医院皮肤科人员10人,床位11张,设真菌室等。这两个医院为全区培养出很多专业人员。内蒙防疫站设全区性病监测中心及性病门诊。全区各盟及部分旗县医院均设置皮肤科,全区现有专业人员177人。其中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人员34人。

 中华医学会内蒙分会皮肤科学会始终建于1962年,文革时中断活动,1978年复会,复会后已历六届,历届学会主任是杨盛林、包德必里格,全区皮科学会会员已发展至47人。

辽宁省
夏应魁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皮肤科,沈阳市 100003)

  辽宁省皮肤科历史悠久,较早的有中国医大一院及二院皮肤科、大连医大一院及大连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和沈阳铁路局大连医院皮肤科。

  中国医大一院皮肤科前身是原满洲医科大学和国立沈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泌尿科。当时,杨盛林是科内仅有的中国人。解放后与泌尿科分开,组建皮肤花柳科。1956年,因性病基本消灭,改称皮肤科。董国权、杨景春先后为主任。现主任陈洪铎。

  中国医大二院皮肤科,前身是1883年英人司督阁创办的辽宁医学院(盛京医大)所属盛京施医院皮肤花柳科,于光元、杨润滋先后为主任。解放后董国权为主任。1956年,董国权调一院,高玉新为副主任。1969年,二院搬迁朝阳。1983年迁回沈阳,与中国医大三院(1974年设皮肤科,董国英为主任)合并组成中国医大二、三院皮肤科,夏应魁为主任,相继秦福泰、吴杉先后为副主任。

大连医科大学前身是关东医学院、大连大学医学院。解放后成立大连医学院,建立皮肤科及教研组。由姚际唐、周辉、张永圣、麻致中、林熙然先后任主任。

  1907年,满铁大连医院设皮肤泌尿科。解放后为沈阳铁路局大连医院皮肤科,张大学为主任。大连市中心医院皮肤科的前身是日本赤十字社大连病院皮肤泌尿科。解放后由大连市第一医院改为市中心医院,孙迅、谭德祯先后为主任。

  60年代后,我省相继建立省、市级医院皮肤科数十个。较有影响的有锦州医学院附院皮肤科(徐振华、马升先后为主任)、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皮肤科(吕成焕任主任)、省人民医院皮肤科(白义杰任主任)、沈阳军区总医院皮肤科(陈俊芳、张海涛先后任主任)、沈阳市第七医院皮肤科(陈光发、宋勇先后为主任),大连市皮肤病防治所(前身为大连市麻风病院)。此后各市、县医院及驻军医院皆设皮肤科。

  解放初期,沈阳市性病防治所(陶春旭任所长)对消灭性病做出历史性贡献,以后随性病的基本消灭,机构被撤消。90年代重新组建市性病监测中心。

  在临床技术发展中,中国医大及大连医大皮肤科处于领先地位。这几所医院的皮肤科早在50年代就建立了真菌及病理实验室,开展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董国权早年倡导发热疗法(伤寒菌苗)治疗银屑病,在学习苏联经验中,夏应魁等翻译了苏联《皮肤性病学》作为高等院校教学参考用书,对推广先进的治疗经验,消灭性病,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中国医大一院开展32磷贴敷法治疗血管瘤、神经性皮炎。用黑豆馏油治疗湿疹。二院推广组织疗法及封闭疗法、复方水杨酸软膏剥脱疗法治疗手足癣等均取得一定疗效。

  60年代,徐振华、董国英等曾致力于稻农皮炎的防治研究。张永圣、张致中、白义杰等开展临床真菌学的研究。中国医大二院皮肤科用多价葡萄球菌素治疗感染性皮肤病等均取得一定成果。

  70年代,中国医大、大连医学院皮肤科引进冷冻、激光、黑光等现代技术治疗皮肤肿物、银屑病、神经性皮炎。吕成焕应用氮芥治疗白癜风。大连市麻风病院在全省控制麻风病发病做出历史性贡献。

  80年代初,中国医大一院皮肤科设临床免疫研究室。在陈洪铎主持下,开展了皮肤郎格罕氏细胞、皮肤免疫病理与免疫遗传方面的工作。顾绍裘进行了T细胞亚群的系列研究。宋芳吉的HLA系统研究。共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多项获得国家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二院皮肤科在高玉新、夏应魁主持下,建立了小儿皮肤病及银屑病专病门诊。观察小儿皮肤病的发病规律,开展银屑病病因与治疗的研究,研制新药“氨肽素”与“制银灵”用于银屑病的治疗,都取得一定进展。

  大连医大皮肤科在林熙然主持下,应用异靛甲治疗银屑病,开展免疫组化与疑集素组化技术、蜗牛酶技术等,用于皮肤病的治疗、诊断及实验研究。多项成果获国家及市级科技成果奖,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省医院皮肤科白义杰,近年从事真菌病及性病研究,开展美容外科,成果显著,受到好评。

  中国医大一院皮肤科,建国以来医疗学术水平一直处于东北地区领先地位,现科内有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6名。共培养出研究生20余名。与二院皮肤科分别担当日语和英语医学班的外语教学。科内设备先进、人才济济、实力雄厚。成为国内皮肤科仅有的几处学术中心之一,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

辽宁省1956年成立中华医学会皮肤科专科学会,先后由董国权、陈洪铎任主任委员,张永圣、高玉新、孙迅、杨景春、张大学、吕成焕、夏应魁、林熙然、白义杰、顾绍裘等教授任副主任委员。1983年成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辽宁分会,张一军、夏应魁先后任主任委员,林熙然、白义杰、周维伦任副主任委员。学会独立开展学术活动或与东北三省联合举行学术交流会,在防治性病、麻风、头癣工作中起到推动作用。        

吉林省
张民夫 (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皮肤科,长春 130041)

  1948年10月19日长春市解放,至此吉林省全省获得解放。

  解放后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在党和人民政府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迅速地得到恢复和发展。吉林省人民医院在吉林市成立,皮肤科李彤惠任主任。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皮肤科吴海林任主任、吉林市人民医院皮肤科李庆昌任主任、吉林铁路医院皮肤科张海莱任主任,长春市人民医院高极善任主任,解放军208医院赵国春任主任。长春军医大学二院设皮肤科,孙国范、李伍、刘国祺、陈延诚、李忠信等同志相继到科参加工作,孙国范任副主任。我省老一辈皮肤科工作者,在当时医疗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恢复和发展皮肤科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为以后皮肤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2年吉林省麻风病院(255医院)在延吉市老头沟成立。陈院长曾组织多次普查和防治工作,迄今已收治麻风患者两千余人,吉林省消灭麻风病已基本达标。

  1954年7月天津第一军医大学来长春与第三军医大学合校,皮肤科仍设在医大二院,张行、孙国范分别任正副主任。张民夫、孙宝符、王仲初、何建贵、胡枚青相继到科工作,故医大二院皮肤科力量加强,并多次派人到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进修学习,业务水平提高较快。1959年吉林省皮肤性病防治所成立、设在二院与皮肤科联合开展工作,张行、孙国范分别兼正、副所长,何建贵兼所秘书。该所1962年因国家暂时困难下马,1994年秋恢复建立。

  1995年吉林省人民医院由吉林迁来长春。李伍大夫由医大二院调入省医院。刘国祺大夫由医大二院调出。

  50-70年代期间吉林省皮肤科医师普遍进行了西医学习中医的活动,为以后的中西医学结合诊治皮肤病打下良好的基础。

  1962年吉林医学院成立,附属医院设皮肤科,李呜良任主任。

  1984年医大二院皮肤科孙宝符、张林等同志到医大一院,王景山、张丽萍等同志到医大三院组建皮肤科,以适应临床学院综合化建设的需要。1984年以来医大二院金学洙、张豁达大夫,一院马刚大夫前后去日本学习。医大一院皮肤科李珊山,二院皮肤科庞传超、李钟相继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全省已有硕士后皮肤科医师近20名。呈现出人才济济、老中青相结合的兴旺发达的可喜局面。

上海市
王侠生 (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皮肤科,上海 200400)

  上海市皮肤科学会自建国后成立至今已40余年。我国一些著名皮肤病专家杨国亮、朱仲刚及周鼎耀教授等先后担任该学会的主任委员,于光元、孙克锦、殷木强、李家耿、石光海、秦启贤、张传钧、施守义、肖鹭白教授(主任)等曾先后参与学会委员会的领导工作。在历届委员会的领导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组织广大皮肤科会员开展各种专业培养,提高广大皮肤科同道的专业水平。94年1月该分会在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领导下进行换届改选,由19人组成新一届委员会,推举上海医大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王侠生教授担任主任委员;二军大郑茂荣教授、二医大罗邦国教授及上医大中山医院秦万章教授任副主任委员;廖万清教授、廖康煌教授及乐嘉豫主任医师兼任秘书。周鼎耀、张传钧、施守义教授任顾问。新一届委员会近阶段正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①大力开展多样化生动活泼的学术活动,包括疑难病例讨论,论文报告会,专题讨论及临床病例、病理幻灯展示等;②开展科技服务,包括义务咨询、会诊及举办皮肤科新知识、新技术讲习班;③全面调查、摸清本市皮肤科队伍情况,并积极做好发展新会员工作。新一届委员会正齐心协力满怀信心地推动学会工作更上一层楼。

江苏省
赵辨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南京 210005)

  中华医学会于1915年2月5日在上海成立。从1933年1月至1950年秋,江苏陆续成立了南京、苏州、南通、靖江浦、武进、无锡、镇江、杨州等分会,各分会直接与中华医学会进行业务联系,各自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直至1962年7月,正式成立江苏省医学会改名为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分会,并同时成立了13个专科学会。皮肤科学会是其中之一。

  1962年江苏省皮肤专科学会成立后,由郭锡麟教授任主任委员,吴鹤声为副主任委员,1963年4月召开全省皮肤科学术会议,以论文宣读及疑难病例会诊为主要内容。

  1966年至1975年,学会工作被迫停止活动,但在此期间,江苏各医学院校的皮肤科与当时下放泰州的江苏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即现今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以协作组的形式积极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1974年9月26日在扬州市召开江苏省皮肤病座谈会,以银屑病的防治为主要内容;1976年于海安县召开江苏省以麻风病防治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学术交流;1977年4月12日在无锡市召开江苏省皮肤病防治研究学术交流活动;上述一些学术会议除本省的代表外,还有其他省市的代表参加,我国皮肤界老前辈杨国亮教授参加了招兵买扬州及无锡市举行的两次学术会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会工作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由郭锡麟任组长,戴骥盈、叶干运、吴鹤声、倪容之、王景萍任副组长。此次学术活动也是由皮肤科学会成立后由自己单独组织的第一届学术会议。皮肤科学组成立后,1978年10月协助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于徐州市召开全国地区性皮肤科学术会议,这在沉闷了十多年的皮肤科学术界内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全国各地的皮肤科老前辈和老专家如宁誉、穆瑞五、胡传揆、杨国亮、于光元、李洪迥、董国权、郭锡麟、姚际唐、王光超、朱仲刚等都不远千里,甚至有的抱病仍风尘扑扑专程前来参加,这次会议,可以说是皮肤科学界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对推动我国皮肤科学界的复苏起了积极的作用。

  1980年7月由皮肤科学组,重新恢复江苏省皮肤专科学会名称,成立第一届皮肤学会委员会,由戴骥盈任主任委员,吴鹤声、叶干运、倪容之为副主任委员、1980年11月及1983年11月分别于南通市、苏州市举办第2次及第3次江苏省皮肤科学术年会。

  1985年1月换届改选,成立了第二届皮肤科学会委员会,由赵辨任主任委员,叶干运、徐文严、张振楷、倪容之任副主任委员。并于1986年12月,于南京市举办了第四次皮肤科学术年会。

  1992年11月换届改选,成立了第三届皮肤科学会委员会。由赵辨继续任主任委员,叶干运、徐文严、张振楷、倪容之任副主任委员、并于同年11月于连云港市召开第五次皮肤科学术年会。江苏皮肤科学会成立后,曾多次举行过临床病理读片会,巡回讲学,并于1979年于常州市举办苏南地区皮肤科学术交流会及1984年连云港市召开徐、淮、连三市皮肤科学术交流会等学术活动。

浙江省
孙国钧 (浙江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杭州 310000)

  抗战期间,姚继昌在浙江英士大学执教皮肤花柳科课程。解放后,林能武、姚继昌、毛咸分别于杭州广济医院(现浙江医大附二院)、省立医院(现省中医院)和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创设皮肤性病科。1956年,浙江医学院二院建立皮肤科病房,姚继昌、林能武任正副主任。并不断培训省内皮肤科专业医师。此后,市级及地区级以上医院先后建立了皮肤科。

早在1887年,英人梅藤根在杭州创立一所麻风医院,1921年,由英人医学博士苏达立兼任广济医院院长和广济麻风医院院长。1924年收治麻风病人60名。1949年世界著名麻风专家,英人医学博士马雅各(Jawes Laidlaw Maxwell)来杭州广济医院工作。1952年,该院由人民政府接管,有住院病人187名,接管后迁移武康县上柏乡,更名武康疗养院(现为省皮肤性病研究所),1955年,麻风病床发展至550张。1954年,我省第一期麻风防治专业学习班由姚雨冰主持,此后,以浙江省武康疗养院为省麻风防治中心,开展全省麻风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工作。至1991年,省麻防专业班共举办35期,学员888人次。1981年、1983年和1986年受卫生部委托举办全国管理学习班共三期,参加学员共118人。1981年和1983年先后荣获卫生部授予“全国麻风病防治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卫生先进集体”称号。1988年,陈德友介绍了解放后40年间麻风在浙江省得到控制。

1956年,中华医学会皮肤科专委会浙江分会成立,并定期开展学术活动,第一、二、三届主任委员由姚继昌担任。1984年第四届孙国钧任主任委员。近年,先后成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浙江省专委会和杭州市皮肤科专委会,首届主委分别由孙梅倩和李学熹担任。1991年省皮肤科专委会承办了在杭州召开的华东六省一市第二届皮肤科学术会议。解放以来,浙江省皮肤性病工作者参加了大规模性病、麻风防治工作。1994年底,全省皮肤科医生和从事性病、麻风防治工作人员已达600余人。在国内省级以上公开发表的临床经验总结、科研成果论文600余篇,其中SLE B淋巴细胞检测及其临床意义,SLE患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水平及其意义、SLE抗心磷脂抗体和凝血功能检测、20例男性SLE临床分析、环孢菌素A治疗难治性皮肌炎三例、皮肌炎55例分析、13例皮肌炎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无细菌性脓疱病36例分析等研究在国内均具一定水平。

安徽省
朱一元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合肥 230000)

  我省皮肤科学科及研究机构均创立于建国后,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队伍日渐壮大、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

  1952年以前,全省没有专职皮肤科医师,皮肤病的诊疗由外科兼任。1953年在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建立了皮肤科门诊和病房。当时,只有李文澜教授和沈钧医师两人,总承了合肥地区的专科医疗和学校的教学工作。并接收全省各地送培的进修医师。为各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皮肤科专科人才。同年,蚌埠治淮医院亦设立皮肤科门诊,医师由华山医院选派。1956年省皮肤病防治所(后改为省地方病防治所皮肤科)成立。省立医院、芜湖弋矶山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解放军105医院相继建立了皮肤科。1958年蚌埠医学院、芜湖医专开始筹建。建校后,各自均设立皮肤科专业,至1963年,全省地市县医院先后都设立了皮肤科,全省皮肤科医师队伍已见形成。此后,日渐发展、壮大,承担了全省各地的医疗、教学任务,并对常见的、多发的皮肤病的防治做了大量的、系统的工作,尤其对疥疮、梅毒、头癣、麻风病的防治成绩更为突出。

  疥疮,在解放前和建国初期,流布全省,危害甚烈。1954年安医皮肤科门诊疥疮占初诊病例的4.39%经过全省皮肤科医务人员的共同持久的努力,至1962年该病已在安徽省宣告消灭。1974年后又开始在我省流行。

  梅毒的大面积防治工作,是从1956年省皮肤病防治所寇濂医师带领巡回医疗队去岳西县进行实地调查开始的,到1958年卫生厅组织医疗队深入大别山各县防治梅毒。历时1年,共治疗4万余例病人。1959年宣告早期梅毒已在安徽省消灭。皖省是全国头癣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从1956年起开展防治工作。由于安医皮肤科和省皮肤病防治所的密切配合,到1958年,首先消灭了合肥市及郊区的头癣病,继而,在全省开展了头癣防治工作,至1966年取得了基本消灭的巨大成绩。因政治影响曾一度中断,后于1979年重新恢复头癣防治工作。在省防疫站领导下,对各县头癣病人,一个县一个县的打歼灭战。20多年中,朱一元医师与防疫站李广才医师等,在长期的头癣防治工作中,同时开展科研攻关,奔走农村进行试点,为我省消灭头癣作出了贡献。

  1956年开始进行麻风病的防治,省皮肤病防治所先后对全省麻风病进行了普查,建立了麻风医院和麻风村,培训麻风病防治专业人员。经过30多年努力,由于全省麻防战线医务人员和各地皮肤科医师的积极配合,麻风病已在我省基本消灭。

  在教学和皮肤科专业医生的培训工作中,我省依靠本地师资力量曾举办过二期(每年一期)皮肤科进修班。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科近5年来也每年举办一期皮肤科临床进修班,为医疗第一线培养了一大批皮肤科医师,为全省中级卫生学校培养了一批皮肤科师资。还举办过二期皮肤组织病理进修班,约有50名皮肤科医师受训,提高了在职医师皮肤病理的理论和技术水平。高玉祥与朱一元均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总之,建国40年来,我省皮肤科的学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临床医疗中,对一些疑难、危重皮肤病不出省就能获得到较理想的诊治。我省还对皮肤科中西医结合、皮肤免疫、皮肤真菌,职业性皮肤病和性病防治诸学科展开了科研工作。高玉祥等人的“青蒿琥酯”在皮肤病的实验和临庆应用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果。

福建省
江西省
吴铁锋 (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南昌 330006)

  1927年江西中山大学医学部医学专科学校成立皮肤花柳科,胡廷桢任医长。抗日战争期间,林荣年在江西省公立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皮肤花柳科担任医疗教学工作。1946年刘茂淳、廖信鸿在江西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皮肤花柳科工作,刘茂淳任科主任。1952年刘茂淳在江西医学院附属医院开设皮肤科。1954年吴铁锋在第八军医学校附属173陆军医院开设皮肤科,有医师2人,设有病床。1955年刘茂淳任江西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有医师3人,病床10张。1958年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有医师4人,病床10张;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有医师4人,病床10张,刘茂淳任科主任。同年以二个附属医院的皮肤科为基础,成立了江西省皮肤性病研究所,在省内开展以头癣、梅毒、麻风等病为主的防治工作,刘茂淳任所长。1959年在宁都县召开防治头癣、梅毒和麻风的全国现场会议。此后全省各地相继成立皮肤病或麻风病防治所。1957年中华医学会江西省皮肤科专业委员会成立,第一、二届主任委员为刘茂淳,第三届为廖信鸿,第四、五届为吴铁锋。1988年成立江西省麻风病防治协会。1994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西省皮肤性病学会成立,傅援锟任主任委员。至1994年全省从事皮肤性病科和麻风防治工作的人员已逾千人,对皮肤病、性病和麻风病的诊疗和预防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编著出版有《临床皮肤科学》、《常见皮肤病》、《皮肤科学》、《皮肤保健与美容》、《皮疹的鉴别与诊断》、《性病证治》、《现代医学美容》、《白斑与黑斑的诊治》等专著,在湿疹、麻风、瘢痕疙瘩、血管瘤的研究居国内前列。

山东省
李春阳(山东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济南,250012)

  1922年美籍教授施尔德(R.T.Shields)在齐鲁医院开设皮肤花柳科并任教于齐鲁大学医学院,1926年L.F.Heimburger来华创建济南麻风医院,同时为齐鲁大学医学院讲授皮肤花柳病学,1934年尤家骏教授接任。当时无学会组织,1935年济南仅有专科医生数人,加私人诊所约18人,青岛山东大学医学院穆瑞五教授以职业性皮肤病见长,与尤家骏教授学术交往甚多,共同主持山东的本专业。建国后,山东医药卫生学会的扩大,成立了山东医药卫生学会皮肤性病学会,尤家骏、穆瑞五教授分别任主委、副主委。全省专业组织尚不健全,尤家骏、穆瑞五、郭子英、王悦学、甲许南分别在山医附属医院、山东麻风病防治所、山大附属医院、省立医院、济南市医院、滕县麻风病医院任(或兼任)皮肤花柳科主任及所、院长,有的从门诊逐步建立病房,增添专业医务人员,开办全国及省内学习班,培训国外和国内、省内各地专科医生。此后,地区级和市县级医院先后建立皮肤科。分会组织分布在济南、青岛及潍坊、泰安、临沂、淄博、济宁、荷泽、滨州、聊城、德州、烟台等地。学会在1962年曾举行全省学术会议,1982年皮肤科学会主委为穆瑞五,其后,第二、三、四届主任委员分别由李景颐、韩丹 、刘金耀担任1985年中华医学会山东分会皮肤科学会已拥有会员148人。1994年全省皮肤科医生和从事麻风、性病防治工作人员至少在千人以上,山东省皮肤性病工作者参加了大规模的麻风、头癣、职业性皮肤病的防治工作。在国内、省级以上公开发表的临床经验总结,科研成果论文近1 000篇。专业教材、专著等如《皮肤病学》、《职业性皮肤病》、《麻风病学简编》、《新麻风病学简编》、《实用皮肤病学》、《皮肤科护理》、《近代性传播疾病防治》、《皮肤病临床与病理图谱》、《皮科急症》、《神经皮肤综合病症》等出版发行,其中麻风病的防治,黄色酿母霉菌病、孢子丝菌病的发现,职业性皮肤病的研究,罕见皮肤病的病例报道居国内前列。山东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组织山东皮肤科工作者编辑出版《麻风病防治资料》、《皮肤病防治资料》、《皮肤性病杂志》供全国同道专业参考。

河南省
朱 钵 张书岭 (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郑州市 450000)

 解放前,河南省专一从事皮肤性病工作的只有张西华教授1人,当时任教于河南大学医学院,所以众多的皮肤性病病人只有就诊于非专业医生手下,使病人很难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从解放到1955年,全省许多地市级医院相继成立了皮肤科,使皮肤病学的发展开始步入了正规发展的轨道。于1959年河南省医学会皮肤科学会正式成立,张西华教授任主任委员,朱钵医师任副主任委员,另有3名委员。他们从此带领河南省皮肤科工作者开始进行规范的床科研及皮肤性病的诊治的工作,并积极组织参与了性病防治及麻风病、头癣防治的大规模医疗行动。同时也积极配合河南省地方病防治所开展防治工作。

文革期间,河南省皮肤科学会工作处于瘫痪状态。

1978年文革后,召开了第二届河南省皮肤科皮肤科学会,委员增加至11名,张西华教授任主任委员,朱钵副主任医师任副主任委员,自此又恢复了正常的工作,逐步开展省内的学术交流。并使学会积极投身于头癣的防治工作,3年后防治水平达到卫生部标准,使这种长期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基本得到了消灭。同时也积极配合省人民政府,广泛开展麻风病的防治工作。

1982年,全省各地市县医院已都开设皮肤科专科,具有专业医师近百名。为了使皮肤科事业更加发展,此年召开了第三届省皮肤科代表大会,朱钵主任医师被选举为主任委员,李景月教授和浦梦林教授任副主任委员,委员增选到15名。代表着全省各地市的皮肤科专业工作者,此后的近十几年中,相继又召开了第四届、第五届省皮肤科代表大会,朱钵主任医师连任主任委员,傅世珍教授任副主任委员。

1984年我省皮肤科专业人员积极参与了全国银屑病流行病的普查工作,取得了可信的数据。

目前,全省已有皮肤科专业医生近2 000名,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者17名,副高级职称者50多名,硕士研究生8名。在我省广大的皮肤科队伍中,裴好勤主任先后任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及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现任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为了使广大的皮肤性病有良好规范治疗,许多医院都设有皮肤科病房,专业床位近150张。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医科大学一附院、河南省卫生防疫站及郑州市第四人民医院都分别设有真菌室、病理室、免疫室、PCR室、性病实验室,为临床及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并且,我省已具备了确诊AIDS的实验条件。

在广大医务人员的努力下,先后获有国家发明奖、卫生部成果奖、省级、厅级及市级成果奖多项,在各种级别的杂志上不断有论文发表。新立科研项目描准领先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方面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显示了皮肤科队伍的一片勃勃生机。

组织的大型会议有1985年在郑州市召开了全国省首届银屑病大会,1990年在洛阳市召开了第七届全国皮肤学术大会。在未来的几年中,我们将争取主办第六届或第七届中日皮肤科学术会在我省的召开机会。

湖北省
许彤华 同济医科大学协和医院皮肤科,武汉市 430030)

陈映玲 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院皮肤科,武汉市 430030)

  50年代初期武汉市第一医院汪心治主任、武汉市麻风病院卢健民所长主持武汉地区消灭性病工作并开展麻风防治。1955年于光元教授随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迁院来武汉。在武汉医学院讲授皮肤花柳病学并担任科主任。1956年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成立。以于光元、汪心治、卢健民为核心,在市内定期举行病例共览及疑难病例讨论会。当时武汉地区及省内专科医师人数不多。50年代,市内大医院皮肤科除看大量皮肤病外另设梅毒专科门诊。到64年全省基本消灭性病。60年代初期开展了职业性皮肤病调查防治工作。重点为沥青、高温、化工、油漆及制药工业。70年代开展全省大规模头癣防治工作。全省共普查40 223 643人,普查率为91.33%,查出头癣467 219例,治愈451 867例,治愈率为96.7%。79年全国在湖北省召开头癣防治现场会议。坚持麻风防治工作,从50年代到70年代全省培养大批麻风防治医务人员;省内建立相应地区麻风医院及麻风村;市郊开设麻风门诊。开展联合化疗,健全检查及随访,为95年消灭麻风奠下基础。目前省内有些麻风防治区医院已改为皮肤病防治医院,开展性病防治及皮肤美容。截至92年省内已有皮肤科医师800人。

  1982年正式成立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皮肤科学会。由于光元教授任主任委员。其后每四年改选换届同时召开全省皮肤科学术会议。第二、三届主任委员由许彤华担任,第四届陈映玲任主任委员。每年全省举行一次专题学术研讨会,题目如SLE的诊断及防治、尖锐湿疣、淋病及非淋病性尿道炎、小儿皮肤病等。不定期组织讲学团到省内各地县讲学。如去咸宁、襄阳、宜昌、仙桃、京山、江陵等县市。89年省学会主持举办纪念于光元教授执教60周年学术报告会。另还举办过全省专科医师学习班,包括医学统计学习班、性传播疾病防治学习班等。80年代由于光元教授主持《安德鲁士临床皮肤病学》第6、7版全书翻译工作并版。科研成果有:“日光性皮炎的病因诊断、防治”、“核黄素缺乏病的皮肤组织病理学研究”、“耐药黄癣菌株的实验室、电镜观察和微抗图象处理”、“复方斑蝥酊治疗神经性皮炎”、“银屑病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生长刺激”、“湖北省仙桃地区肠病性肢端皮炎流行病学调查”等。

湖南省
广东省
张怡源 (广东医药学院皮肤病教研室,广州市 510224)

  解放前,我省广州有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和光华医学院三所高等医学院校。其中,只有两所医院设立皮肤科门诊及病房。另外还有几所外国教会举办的麻风病院。从事本专业的人员则寥寥无几。

  解放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省各地共有医药院校8所,医学专科学校3所。据不完全统计。从事皮肤科专业的医生约700人,其中,教授13人,主任医师21人,副教授16人,副主任医师23人,中山医科大学第一、二、三附属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广州中医学院和广东医学院皮肤科教研室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已有9届毕业生。全省各市、县医院都普遍成立皮肤科或皮肤病防治所(站)。仅广州市就有30所医院设有皮肤科门诊,其中10所医院有皮肤病床186张,全市日门诊量近2 000人。1955年成立以省委第一书记为首的麻风病防治委员会,所属市、县、公社都设立了防治机构。从70年代的起全省麻防人员一直保持在1500人以上;截至1989年,由于努力防治,全省麻风患者由45 637人降至2 478人。所以省级麻风病院多数关闭,专业人员大部改行,从事皮肤科工作。

  我省的皮肤病研究机构从无到有,中山医科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和广东医学院附院已分别成立皮肤病或胶原疾病研究所(室),上述单位和中山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一军医大学、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学院和市第一人民医院等17个单位和皮肤科还成立了皮肤病实验室、真菌室、细菌室、病理室、免疫病理或免疫组化室,有的还成立性病防治中心(中山医大第一附属医院)或性病实验室(中山医大第三附属医院),并配备CO2培养箱和PCR检测仪等现代研究手段,且均有自己固定的研究方向,内容涉及职业性皮肤病、真菌病、结缔组织病、皮肤血管炎、银屑病、秃发、老年性皮肤病、皮肤肿瘤、麻风、性病和医学美容等。研究水平已进入细胞学和亚细胞学、分子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领域,能够开展研究DNA遗传基因的工作。主要成就如下:

  职业性皮肤病 李松初早年曾留学苏联,为我国最早开展职业皮肤病研究者之一,他重点对稻田皮炎进行过深入系统地研究,已发表论著10篇。其中“广东稻田尾蚴皮炎裂体科吸虫”,和“磷酸羟基哌喹所致色素沉着的研究”获部级奖。

  真菌病 1950年,中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何玉琼等建立起我省第一个真菌室以后,又有4~5个单位的皮肤科设有真菌室,分别对真菌性皮肤病进行免疫学、超微结构,菌种DNA同源性及中药抗真菌的研究。

  我省表皮菌癣病的病原以红色毛癣菌和石膏样毛癣菌为主。头癣的病原菌以铁锈色小孢子菌为多见,现则以狗小孢子菌为主,发病率从1962年的0.24%降至1981年的0.18%,为全国发病率最低的省份之一。张怡源等(1988)曾发现两例经真菌培养证实的黑癣;赖维和徐广坤等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证实圆形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为同源性,该论文获省科协优秀论文三等奖。

  我省常见的深部真菌病为念珠菌病,次为见于农民的孢子丝菌病,李松初、何玉琼调查发现,后者于解放初期也曾在粤北旧煤矿区呈职业性流行。1960年黄醒亮等曾报告见于广东的孢子丝菌病,1965年阮其浩等首次报道在孢子菌丝病脓肿穿刺液直接镜检中发现大量菌丝;1958年黄明一、何玉琼等报告一例经证实为Homodendrum Species的华南首例着色霉菌病;邓锦惠有关6地霉安全性研究的论文获省科技二等奖;我省偶可见到足菌肿,还见到组织胞浆菌病和球孢子菌病各一例。

  结缔组织病和皮肤血管炎 1955年李松初和阮其浩发表“红斑狼疮临床分析”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此后,许德清等对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他于1986年主编的《红斑狼疮》,为我国第一部有关本病的专著。他和钟幸福等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理的研究”,获国家教委自然科学成果二等奖。佟菊贞、谭仲楷对皮肤病理有研究,佟菊贞对皮肤血管炎的研究尤为深入。

  大疱性皮肤病 1979年省人民医院皮肤科报告我国首次用DIF确诊的幼儿类天疱疮。赵永铿等对天疱疮的免疫病理有专门研究。

  中医中药 近20多年来我省先后发表中医皮肤病研究的论文

20多篇。尤以皮肌炎、硬皮病及银屑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性病 到50年代末,我省除少数民族地区外,早期梅毒及其他性病几乎绝迹,对外开放后,性病又死灰复燃。现中山医科大学第一、第三附属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省市皮肤病防治所等单位对防止性病蔓延作了广泛的研究,取得较好的效果,前两单位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共二项。

  麻风病 苏骏瑞、刘吾初、鲍振国为我省解放后麻风防治工作的先驱;刘子君,丘钜世等对麻风病的病理作过大量的研究;刘子君的论文“麻风患者周围神经、淋巴结和内脏的病理改变”获省科委科技三等奖,1962年许春英首次用组织化学方法研究麻风细胞的分子生物结构。40多年来,在广大麻风病防治人员的努力下,至1989年我省麻风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比解放初期已分别下降99.4%和97.3%。潮安、顺德、广宁三县的麻风防治成绩获全国嘉奖。前者在麻风的防治管理和流行病学调查论文,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我省拍摄的国内第一部麻风科普电视片,获全国卫生科普一等奖;《中国麻风杂志》为我省主办。赵子山、郑狄生、谢礼豪等为全国卫生防疫先进工作者。

  专著、论文 解放后由我省专业人员主编、参与编写或翻译的专著约40余部,论文500多篇。其中,属于全国性的、主编的,或为大型、或为获奖的专著有李松初任编委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症状学》(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怎样防治稻田皮炎》(最佳作品)以及他参加编著的《内科理论与实践》有关皮肤病的部分;赵永铿主编的《实用皮肤病》(卫生部优秀图书奖);张曼华、许德清编著的《中医皮肤病学精华》(国家级优秀专著奖);张怡源主编的全国医士统编教材《皮肤科学》和他任副校的《临床皮肤病学》以及吴志华主编的《皮肤性病学》(全国20所高校协编教材和增订版)和大型《皮肤病及性病彩色图谱》等。我省还正式出版发行《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科技开发 我会积极参与有关产品的研制、成果鉴定与推广。其中由我会有关成员参与研制并取得较大效益者有“肤安浴液”和“参子药液”两个系列产品。前者还获得省部级奖状。

  学术活动 广东皮肤科学会成立于1954年,至今已历七届。目前有会员近200人。历届主任委员为黄明一、李松初、阮其浩、张怡源。

  学会成立以来,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周末学术活动;参加人数累计4万余人次,举行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和40余次,学员达4千多人次,开展科技协作,推广科研成果,对外学术交流至今,已接待欧、亚、南北美各大洲的国家和地区的皮肤科专家290余人次。1989年举行首届省(广东)港(香港)皮肤学术会议。李松初、苏骏瑞、朱景委、徐广坤、许德清、林泽、王茂荣、佟菊贞、陈绮绮、吴志华、张曼华和张怡源等应邀或派往有关国家或地区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学术经验、考察和进修等。李松初、林泽、陈绮绮分别被授予有关国家或国际皮肤科学会的名誉委员或会员。

广西壮族自治区
刘佩铭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南宁市 530027)

 1930年帝国主义传教士在广西建立了带有殖民地色彩的亭凉麻风院。1934年随广西医学院的创立,建立了皮肤花柳科,并开设该科课程。抗日战争至解放前夕,留日教授刘懋淳和熊秉奕、杨永康先后任该科主任。当时附设病床6张,开设门诊,专科医师2人。解放后,特别在1960年后,自治区医院、广西中医学院一、二附院、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等均先后建立皮肤科,部分医院还增设病床10~35张,专科医师迅速增加,开办学习班,招进修生,培训区内各地专科医师,并输送人员到区外和国外进修。随后市级及地级以上医院也相继建立了皮肤科,多数县建立了皮防站(院)。1957年中华医学会广西皮肤科分会成立,每月在南宁市召开学术活动。第一、二、三届主任委员分别由杨永康、王成义、刘佩铭担任。约每4年召开一次皮肤科年会。1958年广西区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成立。1963年《广西皮防通讯》创刊,1983年因故停刊,改出版《广西皮防简报》。1994年底,全区皮肤性病、麻风防治工作者达700多人。解放以来,广西全区皮肤性病工作者参加了大规模麻风病、性病等普查普治工作。1993年底全区麻风防治工作已有七个地市通过基本消灭麻风病。在国内省以上公开发表的临床经验、科研成果论文达300多篇。编著出版发行有《皮肤病、麻风病》。我区在真菌病科研工作,是国内较早(1954年)发现孢子丝菌病、着色真菌病的省区之一,至今为止,也是全国发现孢子丝菌病例较多的省区之一。1984年又首次在国内发现马内青霉菌,到1993年为止,也是全国唯一报告马内青霉病例最多的省区。

海南省
四川省

罗汉超 (华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成都市 610041)

 1931年美人甘乃德(Ganright)在华西大学医学院开设皮肤花柳科课程。抗日战争期间,于光元、王培恩在成都三大学(中央大学、华西大学、齐鲁大学)联合医院,杨国亮在内迁重庆的上海医学院建立皮肤花柳科,执教行医。当时因专科医生甚少,仅开设门诊。解放初期,翁之龙、宁誉、王培恩、袁明析分别在成都二院、重庆西南医院、华大附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任皮肤花柳科主任,建立病房、增添专科医生、开办学习班,培训省内各种专科医生。使市级和地区级以上医院得以先后建立皮肤科。1956年,中华医学会成都市皮肤专业委员会成立,每月定时开展学术活动。其后,重庆市亦成立皮肤科学会。1958年,四川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成立。1979年秋,中华医学会四川省皮肤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并举行首届全省皮肤科学术会议,由袁明析任主任委员。其后,每四年换届同时举行全省学术会议。第二、三、四届主任委员分别由袁明析、罗汉超、周永华担任。199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四川省皮肤科专业委员会成立,由吴良章任首届主任委员,同时承办了在都江堰市召开的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术会议。截至1993年底,全省皮肤科医生和从事性病、麻风防治的工作人员已逾千人。解放以来,四川省皮肤性病工作者为性病、麻风、头癣等防治做了大量工作。在国内省级以上分开发表的临床经验总结、科研成果论文达800余篇,并有一些专著如《皮肤组织病理学图谱》《现代性病防与治》、《性病与性器官皮肤病》等出版,其中稻田皮炎、棉尘皮炎的病因探讨、毒隐翅虫皮炎的临床观察、石花的抗霉研究、花斑癣的病因研究等均居国内前列。重庆医学情报所曾组织重庆皮肤科同仁编辑出版《新医学文摘皮肤科分册》(卡片),面向全国发行。

贵州省
李思奉 韦国仁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贵阳市 550001)

  1938年,国立贵阳医学院由秦作梁创建皮肤花柳科,负责医疗和教学。每周开设三次专科门诊,住院患者收内科病房,由内科医生轮流担任,收治病人甚少。1944年,秦作梁教授去昆明,由张士英负责皮肤花柳科的医疗,教学及干部培养工作。1953年起,从应届毕业生选配专业医生。1956年张士英创建皮肤性病学教研组及附院皮花科,并担任科主任,开设门诊,建立专科病房,设床位16张,开始收省内及部分省外专业进修医生。到1967年全科医生逐渐增加至14人,至1994年共培训皮防专业人员300余人。全省皮防工作者先后开展过大规模性病、头癣、职业性皮肤病及麻风病的调查和防治工作。1981年,中华医学会贵州省皮肤科学会正式成立,并举办首届全省皮肤科大型学术会议。此后每月搞一次小型学术活动,每年开一次大型学术年会,每四年召开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改选换届同时,开展全省性的学术活动,张士英任第一、二届主任委员,韦国仁任第三、四届主任委员。全省同仁先后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临床经验总结、科研成果论文300余篇,并出版一些专著,主要的有《皮肤癣菌病及鉴别诊断》、《常见皮肤病防治常识》、《麻风病防治手册》、《麻风病防治问答》、《性病防治手册》、《皮肤病性病临床检验》,参编出版全国性协编教材《皮肤性病学》、《临床诊疗手册·皮肤性病学》、《中国中成药优选》及《变态反应病学》等。

云南省
王正文 (昆明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昆明市,650031)

薛文昌 (云南省皮肤性病研究所,昆明市,650000)

黄文标 (云南省皮肤性病研究所,昆明市,650000)

  早在1921年,美人爱伯特(女)和意大利人法德路等在昆明市创建云南省麻风病院。40年代中期,皮肤性病学科逐渐形成。当时云南大学医学院已开设皮肤性病课程,但尚未设皮肤科。1952年,云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正式设立皮肤花柳科,先后由秦作梁、孙穆雍、王正文、王朝凤任科主任。以后,省人民医院、军区总医院也先后建立了皮肤花柳科。

  50年代初,昆明市扩建了省麻风病院,改名昆明市金马疗养院,胡烈为院长。1983年易名为昆明市皮肤病防治院。麻风流行的地区、州、市、县均建立了麻风村。60年代初,成立了省皮肤性病研究所。1979年,建立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王金生、苗宇培、黄文标先后任所长。到80年已建立了地、州皮肤病防治所3个、县市皮肤病防治院17个、皮肤病防治站46个、皮肤病防治科13个。市区及绝大多数州、县医院和一些大的工矿企业医院均建立了皮肤科。

  省级医院为基层培养出进修生300余人。昆明医学院附属医院培养硕士研究生10人,为省内外培养皮肤性病专业三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并接受四川、贵州、西藏进修学员20余人。昆明市皮肤病防治院举办培训班10余次,学员达千余人。

  开展麻风病防治,1990年全省累计发现患者4万多人,共治愈了3万多人,13个市县已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指标,患病率降至0.1‰,联合化疗复盖率达100%。省皮研所开展了麻风早期血清学诊断的研究。昆明市皮防院用小白鼠的树鼯接种麻风杆菌获成功,为消灭麻风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防治性传播疾病,全省建立了16个性病监测点,对高危人群及既往流行区进行了调查,开设了性病、艾滋病咨询门诊及专科门诊。

  昆医附一院成立了皮肤病研究室。省级医院普遍开展了间接及直接免疫荧光法、淋球菌及支原体培养、衣原体检测。昆医一院开展了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及DNA杂交技术检测尖锐湿疣HPV,省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了SLE患者的抗SM抗体检测。县级医院开展了电刀术,电子仪治疗腋臭,冷冻疗法,CO攬2攭激光疗法,省市级医院开展了He─Ne激光,YAG激光疗法,昆医附一院开展了酒渣鼻切割术,耳穴割治疗法,腋臭剥离术,皮肤磨削术等皮肤外科手术。

  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昆医一院利用“昆明山海棠治疗红斑狼疮的研究”等课题获省科技进步奖。省皮肤病防治研究院“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及其7年监测”获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编著《体内恶瘤在皮肤上的可能标志》《红斑性狼疮》、《皮肤病治疗常规》等专著,编译《皮肤免疫学》。昆明附一院曾参加编写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皮肤病学》及20所高校协编教材《皮肤性病学》。1978年创办《皮肤病防治》杂志,1989年易名《皮肤病与性病》。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昆明一院曾到法、美、日、泰等国学习的有5人。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开展与国外的技术合作与交流,争取到上百万美元的援助。云南省皮肤科学会成立于50年代,历届主任委员分别是秦作梁、孙穆雍、王正文教授。学会定期开展学术报告及疑难病案讨论会,并多次举办皮肤病、性病、麻风、冷冻、激光、医疗美容等各种学习班,指导并支持基层单位创建皮肤科。学会工作曾多次受到上级学会的表彰。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徐汉卿 (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 西安市 710082)

张秉正 (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 西安市 710082)

卢勇田 (渭南地区医院皮肤科 渭南市 710000)

刘丹亚 (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 西安市 710082)

一、学会沿革

 中华医学会于1915年2月5日在上海正式成立,陕西省医学会于1940年1月30日在西安成立,迄今已逾57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支持下,我省皮肤科学会于1951年12月成立,至今已46年之多。学会依靠全体会员,团结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学会宗旨,积极开展以学术交流为主要任务的各项工作,为促进我国医学学术 的发展、提高医学科技水平、培训医学科技人才、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任务繁重,百业待兴。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改善人民生活,支前、支援大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工作,我省医学会配合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承担了治疗性病、封闭妓院、消灭麻风等方面极为繁重的任务。当时皮肤科会员仅10余名,经选举成立了皮肤科学会,首届学会由刘蔚同、郗耀承、刘辅仁、魏克庄、肖铭五人组成。

二、学会工作

 1.完成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 1.1 封闭妓院、灭梅工作。从1952年起,西安地区皮肤科工作者在刘蔚同、郗耀承、王玉长、刘辅仁领导下,积极地投入灭梅工作。王玉长等对700多名妓女进行了4年半的治疗工作,对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等进行治疗,同时总结了防治经验,由西安市卫生局范局长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宣读,受到了卫生部的好评。

西安医科大学刘树德、邓云山、刘辅仁等分别赴甘肃、天祝、阿拉善旗及青海进行灭梅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性病防治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此邓云山代表少数民族参加卫生工作会 议,受到了敬爱的领袖毛主席的接见,1958年西安医学院程运乾、刘辅仁及市西安第四医院李振基等人曾赴商洛、汉中开展消灭现症梅毒工作,并作了清血搜毒丸、三仙丹治疗现症梅毒的报告。

 1.2 消灭麻风工作。陕西省卫生厅为西安医学院成立了麻风病研究室,以“大兵团作战” 的方式,深入汉中、安康及商洛等地普查麻风,收治麻风,建立石堰寺麻风村(汉中疗养院) ,当时刘蔚同率领科室人员及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室人员,多次深入麻风村并在城固建立麻风病研究点,就地治疗患者持续10多年,该成果获省、部级二等科技进步奖,邓云山教授首次获卫生部表扬,对麻风病的防治做出突出贡献,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获马海德基金奖。

1.3 漆性皮炎的防治。以魏克庄、王玉长为首的教授专家,配合陕西省合作总社进行陕南割漆工的漆性皮炎的防治研究,研究出系列外用药膏,获得部级成果奖。在漆性皮炎、剿丝工人职业病防治方面,刘辅仁等作出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 2.积极开展学术交流

2.1 50年代初学会刚成立,就以西医二院为中心进行病案讨论。1972年,省皮肤科学会恢复工作后,以刘辅仁为首的省市学会为骨干,按时每月开展一次学术活动,进行疑难病案会诊,迄今25年来从未间断过,多次进行专题报告会、国内学术会议精神传达会,从遗传学、免疫学、流行病学对银屑病、胶元病、大疱性皮肤病、色素病、真菌病进行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改革开放后进行多场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的专题讲座及讨论会。25年共达150场之多,参加人数达万人次,并举行3次年会,其中包括西北五省首届皮肤科学术会议。

2.2 举办皮肤病理读片会。轮流在军大一院、西医二院及中心医院进行,李伯勋、车乃增 、宋志学、贾泰元、王治远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出色的工作,王俊民、肖曼西二位专家在中间 起了骨干作用,并按时参加全国皮肤病理学组读片会义。

2.3 举办皮肤病理学习班。由省医院王治远代表省医学会筹建了一期皮肤病理学习班,我省、市知名教授及病理专家多人均参加了培训班教学工作,远至甘肃、内蒙的学员也参加了学习班,为西北地区培养了一批皮肤科病理专业医师。

 2.4 西北区学术交流会。1972~1996年先后在陕、甘、宁、青、新五省市自治区各举行了一次五省学术交流会议,使西北区的同道根据各自的地区特点,交流了新经验、新观点、新 成就。

三、印刷资料

 自1972~1985年先后印刷《皮肤病防治资料汇编》达10期之多,约100万字,汇集了陕西地区皮肤病工作者在皮肤科范畴的新进展、新成就,如SLE、DLE、免疫学、电镜、郎罕细胞、黑素细胞、黑素细胞生物学、红斑型天疱疮、寻常型天疱疮、皮肌炎、银屑病的流行病学、转移因子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成就、译文及综述,以及我省皮肤科工作者的论著、论文、 病案报告、心得体会、来华讲学的外国专家报告及性病专集等,对提高我省学术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基层医师的提高起到持续不断的促进作用,直接间接地为基层广大病员服务。

四、参加国内及国际学术交流

4.1 组织我省医务工作者参加5次中日皮肤科学术会议、4次全国皮肤学术会议(武汉、广州、洛阳、北京),并向大会推荐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刘辅仁、邓云山、赵焕章、徐汉卿、刘丹亚先后参加亚洲皮肤病学术会议两次,在大会发表论文5篇,展版2篇,受到亚洲皮肤科工作者的好评,交流了经验,增进了友谊。

4.2 接待来访外国学者。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近20年间,我省先后接待美、英、日、德、奥地利、比利时等国皮肤病专家和代表团达15次批,总人数达30人次之多。最重要者有美国Fa rbar教授、Acckerman教授、Suskin教授、胡福南教授、Mathews教授、司能飞教授、约翰逊博士、小川秀兴等,与他们充分地进行了学术交流,向他们学习了免疫学、病理学、生化学 、色素细胞生物学、麻风病学、真菌病学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五、在国内外学术成就及学术地位

我省皮肤科学会成立较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刘蔚同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皮肤科奠基人之一,在外用药的治疗方面有独特的贡献;刘辅仁、李伯勋在研究黑豆馏油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邓云山在麻风病研究方面有独到之处,并应邀参加日、荷等国讲学;刘辅仁对SLE、皮肌炎的研究具有独到之处,还应邀赴日讲学;李伯勋在蕈样霉菌病的研究、谭升顺在真菌及鳞屑多肽的研究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车乃增、关鹏举、刘玉峰、范雪莉等在艾滋病自身抗角蛋白抗体、条件致病菌、转基因治疗、高天文博士在色素细胞培养工作方面等均居国内、国际领先地位;徐汉卿、冯捷在微量元素、皮肤生化及电镜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并居国内领先地位;王治远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亦有独到见解。以姜树荆、张秉正、徐廷素为核心的中医皮肤科学界的著名专家,在血管炎、硬皮病及疱疡方面有独到之处,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郭仲轲的生元饮治疗银屑病在中医界独具特色。近10年来,随着研究生制度的建立,我省在银屑病基础研究、色素病、大疱病、真菌病等方面之研究,已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陕西地区在全国学术界地位之巩固与提高,做出了贡献。

六、我省皮肤科学会会员在国内学术界的任职情况

 刘蔚同、刘辅仁、徐汉卿在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先后任常委,车乃增任委员,在《中华皮肤科杂志》第七届、第八届编辑委员会成员中,刘辅仁、魏克庄、顾伟程、徐汉卿、车乃增先后任编辑委员。

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会中,刘辅仁任顾问、徐汉卿先后任副主任委员,张秉正、李治牢任委员。

 在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全的学组中:谭升顺任真菌学组副组长;徐汉卿任银屑病学组组长,刘玉峰、冯捷任秘书;顾伟程任治疗学组秘书;郗彦萍任儿童皮肤病组组员;徐汉卿任中西医结合银屑病组组长,张秉正、王香兰任秘书。

在全军皮肤病学组中,刘玉峰任副组长。

199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创刊,刘辅仁任顾问,徐汉卿任副主编,张秉正任编委。

 七、结语

 近半个世纪来,在党的领导下,由刘蔚同教授等老前辈们所开创的陕西省皮肤科学事业,峰回路转,屡经坎坷,坚实地走过了46个春秋的光辉历程。而今,医坛锦族,人才辈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

 回首来路,岁月峥嵘;纵观今朝,满目锦绣;展望未来,前程辉煌。在此世纪之交之际,我们可以信心百倍地预见,经过全省皮肤科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省皮肤科学事业在医疗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定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在科技水平、学术交流方面定会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必将在国际、国内强手如林的学苑、医苑中占有自己的独特地位,为提高全民族健康 水平做出我们新的更大贡献!

陕西省医学会皮肤科学会历届委员会名单

陕西省医学会皮肤科学会第一届委员会

(1951.12)

主任委员:刘蔚同 副主任委员:郗耀承 秘 书:刘辅仁(兼) 委 员:刘辅仁 魏克庄 肖 铭

陕西省医学会皮肤科学会第二届委员会

(1973.1.5.)

名誉主委:刘蔚同 主任委员:刘辅仁 副主任委员:魏克庄 秘 书:徐汉卿 委 员:贾泰元 赵焕章 张培基 冯佩鑫 郗耀承 卢勇田 马元起 刘 英 邓云山 李振基 牛宽学 王玉长 王治远 郭仲轲

陕西省医学会皮肤科学会第三届委员会

(1987.1.14.)

名誉主委:刘辅仁 顾 问: 王玉长 贾泰元 王治远 主任委员: 邓云山 副主任委员:魏克庄 张忠祥 常 委:袁淳义 张秉正顾伟程 关鹏举 秘 书:徐汉卿 车乃增 委 员:马元起 董永丰 李振基钱爱琚 徐建忠 范 朗卢勇田 张培基 刘 英谢作哲 梁存让 孙泑秦 阎 逵

陕西省医学会皮肤科学会第四届委员会

(1992.12.11.)

名誉主委: 邓云山 顾 问:魏克庄 主任委员: 徐汉卿 副主任委员:车乃增 张忠祥 关鹏举 顾伟程 常 委:刘玉峰 袁淳义 张秉正 孙泑秦 卢勇田 谭升顺 秘 书:刘 斌 刘丹亚 委 员:谢作哲 李治牢 刘 英阎 逵 李景霞 马家驹刘 彤 汤成利

严学孝冯 捷 罗秀荣 喻春艳 焦来文 高丽琴

陕西省医学会历届理事会及所属办公机构

人员名单中皮肤科学会会员所任位置

一、第四届理事会(1951.10.~1954.4.):刘辅仁任常务理事兼秘书。

二、第五届理事会(1954.4.~1955.3.):刘辅仁任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刘蔚同任当然理事 。

三、第六届理事会:刘辅仁任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刘蔚同、刘辅仁任委员;学术活动委员会和医疗纠纷鉴定委员会:刘蔚同任委员;第四军医大学支会组织小组:郗耀承任组长;西北医学院支会:刘辅仁任理事。

四、第七届理事会:刘蔚同任理事。

五、第八届理事会:刘辅仁任理事。

截止目前,我省皮肤科学会共有会员265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23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8人、讲师(主治医师)80人、助教(住院医师)134人。

甘肃省
刘铭锐 (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兰州 730030)

  1946年,于光元教授在兰州大学医学院讲授皮肤花柳科课程。1947年,于光元、刘铭锐在兰州中央医院皮肤花柳科门诊诊治病人。1948年兰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率先成立皮肤科,刘铭锐任主任。1950年,甘肃省成立皮肤性病防治所,鲁屿任所长。该所曾多次举办学习班,为全省各地培训多批性病、麻风防治医生。组成民族医疗队,一直坚持赴甘肃少数民族地区防治性病、麻风病。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院(现兰州军区总医院)皮肤科成立,樊毓麟任主任。1956年,甘肃省人民医院皮肤科成立,韩德我任主任。1959年,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成立,刘铭锐任主任;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伊效忠任主任。1970年,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成立,刘博任主任。1980年,甘肃省肿瘤医院皮肤科成立,王孝明任主任。1981年,兰州铁路局中心医院皮肤科成立,张坤莹任主任。1981年,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医院皮肤科成立,方永祯任主任。1980年后,洒泉、武威、天水、平凉等地区均成立了皮肤科。1956年,中华医学会甘肃分会皮肤科学会成立,刘铭锐任一至四届主任委员。皮肤科学会每月都坚持1~2次学术活动,并举办“性病学习班”、“头癣防治学习班”、“皮肤病理学习班”、“皮肤医疗美容学习班”等。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临床经验总结、科研成果等论文200余篇,并有一些专著,如《皮肤病与性病学》、《性传播疾病》、《实用皮肤病及性病诊疗》、《皮肤病诊疗手册》等。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钱戌春 (新疆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乌鲁木齐市,200040)

1952年以前全区没有一名皮肤科专业医生,1954年成立中华医学会新疆分会皮肤科学会,1955在乌鲁木齐成立皮肤病防治所,并在地、州一级建立皮肤病防治中心。皮肤性病防治人员从无到有,发展到200余人。1956年成立新疆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以后自治区人民医院和石河子医学院也相继建立了皮肤科,促进了皮肤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1981年召开第一届皮肤科学术会议;1986年、1992年相继召开第二、三届学术会议;在医疗方面紧跟国内先进院、校的最新医疗科技步伐。从1953年开始,开展了性病、麻风、头癣的全面防治工作。到60年代,基本上实现了控制或消灭上述疾病的奋斗目标。获得了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受到全国科学大会嘉奖。在以新疆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等为先导,带动全区专业人员共同努力,在临床与科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开展了电镜、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等新技术,在头癣、性病学防治、梅毒及麻风血清学检测、卡波西肉瘤、白瘢风、银屑病的研究等方面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普雄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科,乌鲁木齐市,200040)       

 解放初期,新疆没有皮肤科专科医生,1954年以前没有独立的皮肤病科室。1954年中华医学会新疆分会皮肤科学会成立,随后1955年新疆皮肤性病防治所成立,并设有门诊及30张床位,各地州也相继成立了皮肤病防治所(站),皮肤性病防治人员从无到有,学会会员逐渐增加。1956年以后新疆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科及新疆石河子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皮肤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使学会的工作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学会会员在防病治病、医疗、教学和科研方面做了大量艰苦卓越的工作,特别在性病防治方面,对200多万农牧民等进行了梅毒病的普查,对12万多名梅毒患者进行了免费治疗,为新疆消灭梅毒奠定了基础,受到各族人民的热情赞誉,田世瑞医师曾去蒙古共和国考察性病防治工作。田树仁、张昆等同志被评选为卫生部性病防治先进个人。同时由新疆性病防治所牵头,云南、南蒙、广西、甘肃诸省(区)性病防治所协同圆满完成了卫生部下达的《潜伏梅毒危害性的研究》及《根除梅毒综合措施的研究》二项重大课题。在头癣防治方面完成了新疆农牧业地区及主要城镇中头部真菌病病原菌菌谱及预防头癣综合组织方法的研究,建立了真菌病动物模型的工作。“十年动乱”的年代,学会工作被迫中断。1978年随着国家政治形势好转,新疆卫生厅对医学会工作进行恢复整顿,皮肤科学会于1980年8月、1986年7月和1992年9月相继召开了第一、二、三届皮肤科学术会议,1996年6月在乌鲁木齐召开了第五届西北五省(区)暨第八届新疆皮肤科学术会议,田世瑞、石得仁先后担任学会主任委员,学会工作不断深入,会员不断增加,学会会员自1954年建会时的6人,发展到目前100余人,石河子、伊犁、喀什分别也成立了皮肤科学组。

四十多年来,新疆医学会皮肤学会全体会员以及全疆各族皮肤科工作者克服困难、奋发图强,新疆各医疗单位的皮肤科,不论是诊断技术,还是治疗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某些内地少见或国内尚未报导过的罕见皮肤病,我区也有所发现,并作了报道,一些新技术,如免疫荧光技术、各种免疫酶技术,电镜和免疫电镜技术以及分子杂交及PCR技术等,都被不断的应用到临床及科研工作中,使我国皮肤科临床及科研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丰硕的成果。如维吾尔医治疗白癜风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及自治区科学大会奖励,新疆消灭头癣的组织措施与技术方法研究被评为全国一级科研成果,受到全国科学大会嘉奖,新疆性病防治动态的研究,头癣病原菌的研究,新疆Kaposi肉瘤光镜、电镜及免疫病理方面的系列研究、驱虫斑鸠菊针剂的制备及疗效研究,梅毒血清学实验研究,梅毒螺旋体特异性试验研究,梅毒 血清学技术推广应用的研究及溶脲支原体的实验诊断研究等,先后获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学会会员王成一、石得仁、张昆等同志近0年来工作成绩显著,先后被评为卫生部劳动模范和先进个人、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新疆医学院一附院皮肤科及新疆石河子医学院皮肤科除培养医疗系本、专科生外,新疆医学院皮肤科培养皮肤性病学临床硕士生3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医院皮肤科及新疆地方病防治研究所,除常年接受培养进修生外,1980年 以来举办了为期半年的皮肤病医师进修班3期,学员遍布新疆各地、县,大多成为各地、县级医疗机构皮肤科的骨干。新疆皮肤科学会的发展,同样得到国内皮肤科专家的关心和支持。40多年来,许多知名专家,如胡传揆教授、卫生部马海德顾问、陈锡唐教授、朱仲刚教授、 郭锡麟教授、刘蔚同教授、王德馨教授、朱文元教授、倪容之教授、马圣清教授以及刘辅仁教授等先后来我区讲学和参加学术活动。

新疆皮肤科学会,在田世瑞、钱戌春、石得仁、沈大为等老一辈皮肤病专家的不懈努力,积极开拓下,40多年来,学会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们中间不少已年逾花甲,至今仍然为学会工作尽职尽责,继续奋斗,热情支持参与各项学术活动,为繁荣新疆的皮肤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着。

重庆市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庄礼贤

 历史

 香港皮肤及性病科的历史悠久,远在1928年,政府已成立第一间的性病诊所,以求控制性病的传播。在香港,传统上皮肤科一直与性病科结合,到现在仍归于同一科目。

机构及学会

 在香港的医疗结构内,皮肤科的机构分为两大部分:公立皮肤科诊所和私人执业诊所。公立的部门称为社会卫生科,隶属于香港卫生署,负责皮肤病、性病及麻疯病的防治。社会卫生科已有近七十年的历史,绝大部分本土的皮肤科医生都曾经在此工作和受训。从60年代以来,历任的顾问医生包括黄国安、陈修治、黎湛晖、卢乾刚及庄礼贤。

民间的皮肤科学术团体亦有30年的历史。1967年,香港皮肤学会(The Hong Kong Derma tological Society)成立,首届会长为黄国安。1983年,香港皮肤科学会(The Hong Kong A ssociation of Dermatology)亦由一群私人执业的皮肤科医生成立,首届会长为叶承耀。1991年底,在双方同意下,两会终于结合为香港皮肤及性病学会(The Hong Kong Society of Dermatology & Venereology),历届的会长有卢乾刚、梁守中及庄礼贤。

训练及教育

 以往由于香港两间大学的医学院都没有皮肤性病科,政府的社会卫生科要兼顾对医学生和护士在本科的教学和训练,更要提供皮肤专门医生的受训机会。大部分医生工作数年后,都会由部门保送到英国伦敦大学圣约翰皮肤科学院深造。近年香港中文大学终于开设皮肤科助理教授一职。在1993年,香港医学专科学院正式成立,皮肤性病科受训的条件和时间统一化,皮肤性病科归于内科之内。受训医生先要接受三年的基础内科训练,完成后需通过内科的考试,再进行三年的皮肤性病科训练,最后通过评定后,方能成为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院士,成为正式的专科医生。

关于皮肤性病学的文献,近年有卢乾刚、庄礼贤及邓旭明主编的皮肤及性病学手册,期刊则有卢乾刚和庄礼贤主编的香港皮肤及性病杂志。

 皮肤病、性病及麻疯病在香港之现状

 皮肤病是十分常见之疾病。在香港,最常见之皮肤病类依序是湿诊、皮肤癣、疣、痤疮、银屑病及荨麻疹。性病近年在香港亦有上升趋势,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城市,每日有数以十万计的人口出入边境,性病是无法完全扑灭的,但政府在控制、预防及教育方面,皆有良好的成效。至于麻疯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在香港可说已被杜绝,最后一间麻疯病院亦在 1975年关闭。

国内外之联系

香港作为东西方的交汇点,每年都有不少其他国家的知名学者到来,授课及交流,不少国际性的会议曾在香港召开,例如第一届及第三届的亚洲皮肤学术会议。举办机构为亚洲皮肤学会 。学会以香港为基地,会员包括十多个亚洲国家的皮肤科医生。现任会长为赵善策,理事包括陈洪铎、王铸军、梁治西、庄礼贤等人士。第五届会议将于1998年10月在北京盛大举行。至于与内地亦有紧密的联系,联合的会议有1989年在深圳举行的第一届及1996年在中山举行的第二届省港皮肤科学术会议。此外,香港曾派出代表参加不少全国性的学术会议。

展望将来

 香港作为祖国南方的大门,亦为东西方的桥梁,在历史的因素下,一直担任一个中介的重要角色。在1997年回归后,香港一定能继续为;国家作出贡献;与内地的联系和合作,必定 更加紧密。希望在推动皮肤性病科的发展方面,能够做出更好的成绩。

澳门特别行政区
徐永智 欧马度 叶妙荷

 澳门是由葡萄牙管治了四百多年的一个面积只有20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987年中国和葡萄牙签署了中葡联合声明,于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在澳门行使主权。

澳门位于珠江口出海处之西岸,距香港约40海里。澳门包括澳门半岛和函仔岛和路环岛。 澳门半岛以一条宽度约200M的狭窄土腰与广东省珠海市接壤,并以两条超过2 500M的大桥与函仔岛连接,而函仔岛则以一条2 225M的路函连贯公路与其南面的路环岛相连。

 澳门属亚热带气候,天气从4月到9月较热及潮湿,10月到3月比较干躁,而温度也较适中,最热的纪录是38.9℃,最冷的纪录是-1.8℃。年平均气温为22.3℃。

 澳门人口约50万,其中96%为华人,3%为葡萄牙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 50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 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澳门的医药卫生工作随着澳门的经济发展也得到发展和进步,医疗及公共卫生建设有了显著的改善。澳门政府卫生司管理澳门的医疗卫生工作,公立的有仁伯爵医院,防痨医疗所及九间卫生分站等。镜湖医院慈善会办的镜湖医院,以及一些社团自设的医疗所,如同善堂诊所,工人医疗所,街坊福利会诊所,归侨医疗所等等,此外就是执业医生自己开的私人医务所,都属政府卫生司统一管理。其中以仁伯爵医院(俗称山顶医院)及镜湖医院较具规模。

 仁伯爵医院于1872年奠基,1874年正式使用,1986年政府投资四亿元扩建,1989年建成新的现代化的仁伯爵医院,拥有近500张病床,设有最新的医疗设备,化验室、手术室、产房物理治疗室、并设有精神病院等。

 仁伯爵医院的皮肤科于1976年由一位葡萄牙籍皮肤专科医生马锦思(Dr Manuel Jose camp os Magal)建立。起初只有马锦思医生单独的在皮肤科和性病科和麻风疗养院服务,还建立了一个很有效力的真菌实验室,对澳门真菌学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努力独立工作了9年到19 85年方历奇(Dr Joao Mario Larguito coaro)医生从葡萄牙来到澳门和马锦思医生一起服务 于仁伯爵医院,发展了皮肤科和性病科的工作以适应1989年建成的新的现代化的仁伯爵医院。

 1990年由于求诊病人数不断增加,又从里斯本聘了一位女医生(Dra. Raquel silva),她 工作到1992年尾离澳。另外一位葡萄牙皮肤专科医生欧马度(Dr Manuel Jose de Matos alm eida)应聘来澳服务。1993年7月马锦思医生退休,皮肤科主任由马度医生接任至今。1993年年底方历奇医生升任澳门卫生司司长,对皮肤性病科是莫大的荣誉。

 现仁伯爵医院由欧马度医生任皮肤科主任,还有一位施利华医生(Dr Gilberto Joao da s ilva Junior)是澳门土生葡人,于1990年驻院实习,于1995年经葡萄牙全国统一的专科考试及格,现为皮肤科专科医生。方历奇司长也抽时间到皮肤科诊治病人,马锦思医生虽然退休,但下午还回医院工作。还有两位年青医生钟可和丘新力(暨大医学院毕业)正在本科进行为期四年的皮肤及性病专科培训。另有两位护士郑尚勤(20年皮肤科护理经验)和刘佩玲(1年皮肤科护理经验)。

 目前皮肤性病科设有门诊部(包括两个诊室、真菌室、冷冻治疗设备、电疗设备、两个放射外科设备)。皮肤科在内科有两张床位,为需要住院的皮肤科病人服务。据统计门诊大约每天60~70人次。

 1994年11月在皮肤性病科主任欧马度医生组织下,在澳门举行了第一届皮肤和性病会议,其主题包括麻风病、浅部及深部真菌病、红斑性狼疹、性病和爱滋病。有来自葡萄牙、中国香港、巴西、法国和澳门的教授、专家学者参加,并作有关以上主题的演讲及研讨。中国派出了许德清教授参加,澳门方历奇司长、(马锦思医生参加主持会议,执业西医徐永治医生也到席参加了会议。

 1995年11月皮肤科还组织了名为“感染、免疫和自身免疫”的座谈会,讨论了爱滋病的致病性与感染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和看法。

澳门的麻风病:1976年马锦思医生从葡萄牙来到澳门,负责管理麻风病疗养院(地址在路环岛的九澳村)并治理麻风病人,Nicosia神父也给予很大的支持,当时麻风病人数接近20人,主要来自澳门本地、中国大陆、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及巴基斯坦。七十年代后期,马锦思医生根据WHO(国际卫生组织)的建议,制定了控制麻风病M.D.T策略,收到很好的效果,到 1995年统计澳门近50万人口中只有10名麻风病人,在90年代每年发现新病例少于一个。自1983年至今没有发现新的儿童病例,自1995年至今没有发现新病例。现在可以说“在澳门麻风病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已经不再存在。

 镜湖医院创办于1871年,是华人慈善会支持的较具规模的华人医院,1892年秋孙中山先生曾任镜湖义务医席,是澳门首任华人西医。镜湖医院经过多年的扩建,现拥有1 000张病床及先进医疗设备的现代化医院,医生多是来自国内的各科人才。

 镜湖医院的皮肤科是于1979年9月叶妙荷医生(原中山医科大学皮肤科主治医生)建立的,初期只有叶医生和一位助护在皮肤科门诊服务。皮肤科病房附设于外科,所固定床位看病 人需要而用,通常3~4张。在皮肤科病床曾抢救回两位严重的病人(剥脱性皮炎及天皮疮)。

 叶医生一直工作了12年直到1991年退休,退休的由赵永铿教授(原暨大医学院皮肤科教授)接任,并负责培训胡曦医生(暨大毕业)同时设立了皮肤病理室。1993年赵教授赴美国定居,由郑志忠副教授(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皮肤科副教授)接任。郑教授工作不久便返回上海,胡曦医生也于1995年离开镜湖医院自行执业,现由刘健医生接任至今。镜湖皮肤科门诊一般每天诊病约40~50人次,工作相当繁重,皮肤科的急诊工作一般由外科处理。

 其他社团的医疗所基本上没有设立皮肤专科、社会上由卫生司发执照的私家诊所,都是全科的,虽然都有诊治皮肤病和性病,但真正属皮肤性病专业的医生却是不多,据不完全统计,葡萄牙人的有巴锦思、欧马度。华人有叶妙荷、徐永智、谭国梁、刘禧义、张伟材、胡曦等。现在各执业西医都是各自为政做一些市民的皮肤性病诊治工作,较少学术交流。故此,由执业西医组织成立的澳门执业西医公会,除维护执业西医权益外,还准备组织学术活动 (包括各个学科)以便交流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徐永智医生现为澳门执业西医公会副会长,1996年9月曾参加全国性病会议,故公会决定皮肤性病学科主要由徐永智医生负责组织,并准备在7月份召开学术会议,由徐永智医生主讲淋病及非淋病的诊断及治疗。

徐永智医生于1993年8月由澳门出版社出版“医生谈性”一书,1993年10月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皮肤病、性病识别彩图”一书,并于1995年第二次重版印刷。1994年5月 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皮肤性病科医生周记”一书。

澳门尚未有医学杂志,现有一本由上海和澳门合作的结晶品——上海的“大众医学”和澳门的“澳门健康”,加上生活情趣、营运资讯刊物“健康生活”(双月刊),内容也包括 有皮肤性病及性知识,此栏目的责任编辑由徐永智医生担任,相信对普及皮肤性病知识及性教育有所作用。

 赵永铿教授在镜湖医院工作时,我们曾准备组织澳门皮肤科学会,但由于赵教授去美国定居,同时皮肤性病专业人士不多,所以到现在尚未能组织起来,希望澳门回归后能组织起来,加强和国内皮肤科学会的联系,提高皮肤性病的学术水平,为皮肤性病学科的发展尽一点力。

全国铁路系统皮肤性病专业组情况
屠善庆 (北京铁路总医院皮肤科,北京市,100000)

 全国铁路医院共有373所,现有医师3万多人,凡有铁路的地方都有铁路医院,故其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在这些医院中约2/3左右设有皮肤科或皮肤性病科,较大的是北京铁路总医院,有医师14名,病床23张,屠善庆任主任;南京铁道医学院附院,有医师10名,病床14张,赵德明任主任;上海铁道大学甘泉医院、上海铁路中心医院,共有医师14名,病床16张,陈德利、何桂兰任主任。全路共有专业人员750多名,其中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5人。主任医师(教授)5人,博士生1人,硕士生5人。1986年成立了中国铁道学会医学分会皮肤性病专业组,由屠善庆任组长,赵德明、陈德利任副组长,第一、二、三、四、五届一直连任。成员14名均由各铁路局的铁路中心医院皮肤科主任担任。至今已召开五届全路皮肤性病学术会议。1986年在承德市召开第一届学术会议,1989年在北戴河召开第二届学术会议,1992年在五台山召开第三届学术会议,1994年在青岛召开第四届学术会议,会上对银屑病进行了专题讨论,1997年在厦门召开第五届学术会议。通过上述的学术会议,对提高全路皮肤科医师的医 疗学术水平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平时的学术活动,各铁路医院均参与当地的皮肤科学会所组织的各种活动。

 全路皮肤科医师至今大国内省、部级以上杂志上发表医学论文950多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次,局级或学院级成果奖26次。其中BXSB小鼠肝、肾、腺、脏器中C-mys和N-ras 原癌基因的 表达、C3基因在BXSB小鼠主要脏器中的表达、银屑病的发病与气象因素关系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对真皮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雷诺氏现象与抗ENA抗体、雷公藤内酯酮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抑制作用及机理探讨、PCR对性联遗传性鱼鳞病基因突变性研究,SLE小鼠主要脏器基因表达研究,青蒿琥酯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治疗湿疹-皮炎和光过敏性皮肤病临床观察等研究,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张成志(北京天坛医院皮肤科 北京 10000)

返回首页     历届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