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别名:流火 英文:erysipelas)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主要致病菌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诱发因素为手术伤口或鼻孔、外耳道、耳垂下方、肛门、阴茎和趾间的裂隙。皮肤的任何炎症,尤其是有皲裂或溃疡的炎症为致病菌提供了侵入的途径。轻度擦伤或搔抓、头部以外损伤、不清洁的脐带结扎、预防接种和慢性小腿溃疡均可能导致此病。
症状表现
丹毒的复发可引起持续性局部淋巴水肿,最后结果是永久性肥厚性纤维化,称为慢性链球菌性淋巴水肿。乳癌患者腋部淋巴结清扫术后由于淋巴淤滞,也易反复患丹毒。潜伏期2~5天。前驱症状有突然发热、寒战、不适和恶心。数小时到1天后出现红斑,并进行性扩大,界限清楚。患处皮温高、紧张,并出现硬结和非凹陷性水肿,受累部位有触痛、灼痛。
详细可查看人丹毒图片
发病原因:
丹毒多在身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发生,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炎、球蛋白血症以及酗酒者均可成为本病的发病诱因,婴儿如发生丹毒可导致败血症,死亡率较高。其诱发因素主要有皮肤或黏膜擦伤或其他轻微外伤,也可由血行感染引起。常继发于鼻炎、口腔黏膜及牙齿感染病灶。足癣、瘙痒性皮肤病、接种、放射性损伤及皮肤皲裂或轻微摩擦、搔抓及轻微外伤可诱发
临床诊断:
丹毒是以患部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医生可根据症状表现和引起感染的特定环境而作出丹毒的诊断,确诊可以靠从感染部位外缘取一皮肤刮片标本送培养。伤口及破损处的拭子革兰染色和细菌培养;血抗链和血白细胞;下肢丹毒应行足趾间皮屑真菌学检查;面部丹毒应行鼻旁窦放射线检查。
辨证治疗:
丹毒多见于春秋两季,是一种急性的皮肤热毒病症,以皮肤患处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表现,在发病前数小时内病人常常有全身不适等前期症状。丹毒的病因以火毒为主,可由风湿热诸邪化火而致。其中发于颜面者,又称抱头火丹或大头瘟;发于下肢者,称为流火;发生于新生儿或小儿的丹毒,称赤游丹或游火。
辨证论治可分为风热毒蕴证型、肝脾湿火型、湿热毒蕴型、胎火蕴毒型。
丹毒的中医治疗主要是根据症型的不同而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同,总的原则是凉血清热,解毒化瘀,其中风热毒蕴型的丹毒可以采用疏风清热解毒的方法,选用普济消毒饮,肝脾湿火型的丹毒可以选用清肝泻火,利湿的方法,选用龙胆泻肝汤,湿热毒蕴型可以采用利湿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治疗,可以选用萆解渗湿汤,运动型的单独可以选用凉血清热解毒的方法,方药选用犀角地黄汤。
饮食禁忌:
丹毒患者要多休息,不要过于疲劳,过度劳累,能耗伤人体的气血,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应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禁忌一切发物、助湿食品及酒类、辛辣物,多饮开水。建议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吃鱼类海鲜等发物。建议患者不要喝浓茶、咖啡等色素含量高的食物,以免引起皮肤色素沉着。
【【治疗申请书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