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
概述: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由圆形或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毛囊炎改变,其皮损特征表现为圆顶状毛囊性丘疹或脓疱样损害。
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是由糠秕马拉色菌引起的毛囊性皮肤真菌病。1973年Potter对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作为一种临床及组织学病种的存在提出了充分的证据,正式命名为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
中医没有相应的病名,认为其主要由于湿热内蕴,风热袭表,外感毒邪,相搏于肌肤而成;或因炎热多汗,湿邪外侵,湿热生虫,虫淫袭肤所致。
临床表现: 1.青壮年多见; 2.皮损好发于胸背和上臂;
3.皮损表现为圆顶状毛囊性丘疹或脓疱样损害,直径2-4mm,按痤疮治疗无效。
诊断依据: 1.皮损好发于胸背、上臂; 2.典型皮损表现; 3.皮屑直接镜检可见短杆状菌丝及圆形孢子;
4.皮损组织病理(PAS染色)毛囊内可见大量圆形或卵圆形芽生孢子。 治疗原则: 1.内服系统抗真菌药。
2.外用抗真菌制剂。 用药原则: 1.皮损面积较局限者以外用疗法为主;
2.皮损广泛而顽固者可考虑内服系统性抗真菌药(或中药),外可涂擦酮康唑乳膏。
辅助检查: 1.临床表现典型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诊断有困难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B”。
本病易误诊为痤疮,易复发,病后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在医生指导彻底治疗以达到根治目的,治疗期间要彻底消毒用过的衣物(可采取白天太阳爆晒,晚上开水浸泡的方式)。
主观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常伴有灼热和刺痛感。运动或洗澡后出汗,可加剧瘙痒。本病多见于中青年,平均发病年龄在30岁左右。男女均可发病,男多于女。亦有报告女多于男。本病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背上部、胸前、双肩、颈部,少数见于前臂、小腿和面部,腹部有时亦会发生。皮损呈弥漫性或散在性,多呈对称性。皮疹为圆顶状毛囊红色小丘疹,间有毛囊性小脓疱,可挤出粉状物。周边有红晕。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或广谱抗生素的病人易并发本病。本病往往并发花斑癣、面部痤疮。常见于多汗症、油性皮肤、脂溢性皮炎的患者。
发病机制:本病的病原菌是糠秕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是人体皮肤正常菌群之一。在促发因素影响下,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其脂肪分解酶使毛囊的甘油三酯变成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口产生多量脱屑,引起毛囊导管阻塞。糠秕孢子菌的过度繁殖,皮脂的潴留,细胞碎片的积聚和游离脂肪酸的刺激,导致阻塞的毛囊扩张,继而破裂,内容物释入组织而产生炎症。
病理变化:切下完整的毛囊丘疹作病理切片,PAS染色,在扩大的毛囊腔内可见大量圆形或卵形的芽生孢子,聚集成堆,直径2~5μm。偶见单个、小群或成簇分布。HE染色,表皮轻度角化增厚,毛囊上部及周围有单核细胞聚集,附近真皮有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在血管周围浸润。有时可见少数中性粒细胞浸润。
根据临床表现、直接镜检或真菌培养。
(1)直接镜检:用柳叶刀片把整个毛囊丘疹削下,加10%KOH溶液1滴,盖上盖玻片,微微加温,压成单层细胞。不染色,镜下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带厚壁的成堆孢子或香蕉状菌丝。中央蓝色反光,其周围有一圈透亮区即为厚壁。有时可找到出芽的孢子。不染色的孢子很容易和脂肪滴混淆,脂肪滴是蓝色均质反光,没有厚壁。
(2)染色法:在盖玻片周边放乳酸酚苯胺蓝染色液1滴,让其渗进片内。镜下见糠秕马拉色菌的厚壁透亮,胞质周围染成较深的蓝色,呈圈状。中央较淡,有时可找到芽生孢子。脂肪滴不染色,不易混淆,直接镜检阳性率达60%。染色法阳性率达98%。
(3)培养:糠秕马拉色菌具嗜脂性,在含油的培养基中可培养出来。
本病需要与寻常痤疮、细菌性毛囊炎、皮肤念珠菌病、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毛囊虫性毛囊炎相鉴别。嗜酸性脓胞性毛囊炎临床表现与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相似,好发于男性青壮年。脂溢部位有毛囊性丘疹、脓疱性瘙痒,但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最高可达40%以上,毛囊内的脓液含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上皮细胞,皮质类固醇内服或外用有
暂时性效果,长期应用易产生依赖,停用后以反弹。
此病侵犯毛囊,部位较深。外用一般抗真菌药效果较差。含有渗透剂的外用抗真菌药疗效显著,但易反复发作。(1)2%酮康唑香波洗澡,每天1次,在患部擦至发泡后,停留5分钟,清水冲干净。与其它药联合应用可有协同作用。(2)联苯苄唑酊或霜,外用。本品含渗透剂氮酮,渗透性高,疗效好。(3)酮康唑。200mg,每天1次,饭后服。15~30d可治愈。疗效各地报告不一。本品可损害肝功能,久服要定期检查肝功能。
用药原则
1、皮损面积较局限者以外用疗法为主;
2、皮损广泛而顽固者可考虑内服系统性抗真菌药疗效评价:
1.治愈:皮损消退,真菌直接镜检每周1次,连续2次阴性,皮损组织病理(PAS染色)毛囊内孢子阴性;
2.好转:皮损部分消退,真菌直接镜检阴性或阳性,皮损组织病理(PAS染色)毛囊内孢子阳性;
3.未愈:皮损无改善,真菌直接镜检阳性,皮损组织病理(PAS染色)毛囊内孢子阳性。
疗效评价:
1.治愈:皮损消退,真菌直接镜检每周1次,连续2次阴性,皮损组织病理(PAS染色)毛囊内孢子阴性;
2.好转:皮损部分消退,真菌直接镜检阴性或阳性,皮损组织病理(PAS染色)毛囊内孢子阳性;
3.未愈:皮损无改善,真菌直接镜检阳性,皮损组织病理(PAS染色)毛囊内孢子阳性。
中医特色治疗:中医没有相应的病名,认为其主要由于湿热内蕴,风热袭表,外感毒邪,相搏于肌肤而成;或因炎热多汗,湿邪外侵,湿热生虫,虫淫袭肤所致。治疗多以祛风燥湿,杀虫止痒为法。
近年来我所应用纯中药制剂“排毒利肤康冲剂”,配合肤康美外涂剂治疗,收到治疗效果好有无毒副作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