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皮肤病。通过体内的结核病灶中的结核杆菌经血液、淋巴液或直接传播到皮肤上,也可因含有结核杆菌的痰、粪便或污染的用具感染。常见的皮肤结核病有:
寻常狼疮(luqus
vulgaris)最常见的皮肤结核,多发于青少年,以口、鼻周围,或四肢为多见。皮疹为粟粒大至豌豆大的小结节,呈红褐色、棕褐色,半透明状,触之软,用玻璃片压诊,呈淡黄或黄褐色,亦称苹果酱结节。结节逐渐相互融合成片,浸润明显,结节破溃后形成溃疡,损害一面结疤愈后,一面向外扩展,形成环形、弧状损害。本病组织毁坏性大,愈后留有高低不平的索状瘢痕。
疣状皮肤结核(tuberculosis
verucosa cutis)由结核杆菌直接经外伤处侵入皮肤,故好发于手、足、臀部等易受外伤的部位。皮疹初为黄豆大小的暗红色丘疹,数目不定,丘疹逐渐增大融合成斑片,表面角质增厚,粗糙不平,形成疣状增生,挤压有脓液溢出,损害向外扩展,中央形成萎缩性瘢痕。病程缓慢,数十年不愈。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丘疹坏死性结核疹(papulonecrotic
tuberculid)多见于青年,好发于四肢伸侧,也可见于臀及躯干。皮疹为粟粒至绿豆大的丘疹,中央有坏死,形成溃疡,愈后留有萎缩凹陷性瘢痕。丘疹呈红褐或紫红色。皮疹可成批发生,造成有丘疹、结痂、溃疡及瘢痕同时存在,病程慢性。
硬结性红斑(erythema
induratum)多见女性对称性分布,好发小腿屈侧,皮疹初为皮下结节,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表面呈暗红色或青紫色,结节可破溃形成溃疡,愈后留有瘢痕,病程慢性,易复发。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luqus
niliaris disseminatus faciei)本病过去认为是一种结核疹,现已明确本病与结核病无关。多见青年人,好发于颜面,皮疹常群集于眼睑、口角、鼻侧、颊部,成批出现。典型皮疹为半球形小结节,呈淡红色或褐红色,高出皮面,表面光滑,呈半透明状、质软,用玻片压诊呈果酱色。皮疹消退后留有萎缩性瘢痕。
皮损特征
各型皮肤结核的临床表现虽变化很大,但其皮肤损害有些共同的特点:
(1)狼疮结节 见于寻常狼疮、颜面粟粒性狼疮。狼疮结节用玻片压诊
,呈黄褐色或苹果酱色,半透明状。
(2)溃疡、疤痕 见于瘰疬性皮肤结核、溃疡性皮肤结核、硬红斑等。结核性溃疡为苍白易出血的肉芽组织,口小底大,呈火山口样,且自觉症状不明显。
(3)脓疱、小疤痕 见于颜面粟粒性狼疮、丘疹坏死性结核疹、阴茎结核疹。
(4)丘疹 见于颜面粟粒性狼疮、丘疹坏死性结核疹、阴茎结核疹、瘰疬性苔癣、全身性粟粒性皮肤结核。
预防治疗
一、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普及卡介苗接种。定期健康体检,发现反应阴性者及时补种。发现患者应及时治疗。
二、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对家属及经常接触者密切观察。
三、全身治疗
早期、足量、规划及联合用药的原则,以保证疗效,防止耐药,疗程至少在半年以上。
(一)异烟肼:为首选药物,0.3g/日,顿服。可与对氨水杨酸钠合用。副作用为肝损害和神经炎。
(二)异烟腙:毒性较低,常用量1.5g/日,顿服。
(三)链霉素:常与其它抗结核药合用。成人0.75~1g/日肌注,小儿15~20mg/kg/日,注意对听神经及肾的损害。
(四)对氨水杨酸钠(PAS-Na):合用有协同作用,成人8~12g/日,分4次口服;儿童0.2~0.3g
/kg/日。副作用有胃肠反应、肝肾功能损害。
(五)乙胺丁醇:主要用于其它抗结核药物耐药者,与其它药物合用也有效。常用25mg/kg/日,分2~3次口服,维持量15mg/kg/日。副作用有球后视神经炎、胃肠反应等。
(六)利福平:对各型皮肤结核均有效。已成为一线抗结核药。成人450~600mg/日,顿服,常与其它抗结核药合用。副作用有肝毒性和白细胞降低等。肝病患者忌用。
(七)卷须霉素:单用易产生耐药,需与异烟肼或对氨基水杨酸钠合用。成人1.0g/日,分两次深部肌肉注射。副作用有听神经损害和肝肾功能损害。
(八)以上药物进行配伍联合,可以保证疗效,防止耐药性产生。最好选疗效好,病人易耐受的三种药物,如异烟肼(异烟腙)、利福平、乙胺丁醇,或用链霉素代替乙胺丁醇。联合治疗1~3月后改用两种药物如异烟肼(腙)加利福平或乙胺丁醇,再维持5~9个月,最后剩异烟肼(腙)单药维持,链霉素使用勿超过3
个月。
四、中医中药治疗
治则宜清热化痰、治血化淤。可用于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的治疗。
五、局部治疗
(一)外用药物:寻常狼疮和疣状皮肤结核可外用15%对氨水杨酸钠或5%异烟肼软膏。
(二)手术疗法:外科手术清除瘘管。
【治疗申请书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