癣菌疹是皮肤对所感染皮肤癣菌表现的一种继发性变应性炎症反应,原皮肤癣菌病活动性病灶释放真菌抗原,经血流带至周围皮肤或远离病灶部位皮肤,继而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发生瘙痒性红斑、丘疹或水疱性损害。原发感染灶多由亲动物性真菌和许兰毛癣菌引起,炎症反应强烈,如脓癣,浸渍糜烂型或汗疱型足癣等。癣菌疹随着原发真菌感染灶的治愈,皮疹逐渐消失。
1病因
由于原发真菌感染灶(头癣、足癣等)释放的真菌抗原经血流带至皮肤,在该处发生了抗原抗体反应所呈现的一种变态反应性损害。
2临床表现
临床上分为三型:
(1)、急性播散性癣菌疹
全身突然出现大量不同形态的皮疹,以针头大的尖或平顶状丘疹为主,常为毛囊性、苔癣样或鳞屑性损害。有时也可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损害。同时原发病灶处病情加重,可出现小水疱。本型多见于头癣患者,可伴有发热、食欲减退、全身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及白细胞增多。
(2)、疹样癣菌疹
原发病多为脚癣,皮疹常发生手指侧面,有时也可发生于手掌和脚底。皮疹主要为水疱,针头至米粒大小,瘙痒剧烈,有时可伴有压痛。若继发细菌感染,水疱可变成脓疱。
(3)、红斑结节样癣菌疹
表现各异,但都无水疱,且不只限于手掌及指侧。根据皮损特点不同分别可呈现出结节性红斑样、远心性环状红斑样、游走性栓塞性脉管炎样、丹毒样及荨麻疹样损害。
可见,癣菌疹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诊断癣菌疹应与多种皮肤病相鉴别,但癣菌疹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能找到原发癣病病灶。此外,如果做癣菌素皮试常呈阳性反应。癣菌疹的治疗应以治疗原发病灶为主,外用抗真菌药物。
3检查
组织病理:癣菌疹可有中度棘层增厚及颗粒层增加,真皮上部可见水疱。皮肤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充血,有时小静脉可见有血栓,无明显炎症浸润。
4诊断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有原发真菌感染灶,发疹部位真菌阴性,毛癣菌素试验阳性。
5鉴别诊断
需与汗疱疹、湿疹、结节性红斑、远心性红斑、脉管炎、丹毒、荨麻疹等相鉴别。
6治疗
大多数皮肤感染用外用的抗真菌剂效果很好,如咪唑类(咪康唑,克霉唑,益康唑,酮康唑),环吡酮胺(ciclopirox),萘替芬或特比萘芬。耐药或广泛受累的病例需要全身性治疗。
较新的系统性药物包括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口服的三唑类以及特比萘芬---种第二代的丙烯胺类药物。这些药显然比酮康唑更安全和更有效。酮康唑是一种广谱口服咪唑类衍生物,对癣菌疹菌感染有效,尽管偶可产生肝毒性(可严重甚或致死)使其应用受限。伊曲康唑与许多常用的处方药会产生相互作用。特比萘芬使胃排空延迟,有3%~5%的病人出现胃肠道副作用。味觉障碍较少发生,血液系统和肝的副作用罕见。但在用药前及用药后仍需定期查肝功能。除了头癣外,新的抗真菌药治疗所有癣菌疹菌病都比灰黄霉素更有效。
对原发病灶应积极进行治疗,但在癣菌疹反应比较剧烈时,则应先用较温和的治疗方法。
1.中药治疗
治疗原发真菌感染灶,中药选用“肤康洁外洗剂”外洗敷患处。必要时可内服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等治疗原发病灶。
2.局部治疗
局部可适当外用安抚保护剂如炉甘石洗剂、1:20醋酸铝溶液湿敷等,或用一些止痒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