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瘀热火毒证:皮肤浸润性红色斑块、结节肿块或隆起如蕈样。或肿块溃破剧痛.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3
气血亏虚证:病久体弱,气短声低,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口干唇黑.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疗
方法]
I 内治法
辨证论治。
1.1
血热风燥证:治宜凉血润燥,祛风止痒。方用凉血祛风止痒汤:生地20g,沙参20g,麦冬20g,丹皮15g,玉竹20g,土茯苓20g,白鲜皮15g/白蒺藜15g,徐长卿12g,紫草12g,旱莲草15g,甘草5g。
1.2
瘀热火毒证:治宜活血清热,解毒散结。方用桃红散结汤:桃仁15g,红花5g,赤芍12g,生地20g,三棱12g,莪术12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石上柏20g,丹参15g,郁金15g,甘草5g。若肿块溃破剧痛者,加土茯苓20g,田七末5g(冲服),蒲公英20g。
1.3
气血亏虚证:治宜补益气血,扶正祛邪。方用八珍汤加减,党参20g,白术12g,茯苓20g,当归10g,熟地20g,白芍20g,白花蛇舌草20g,半枝莲20g,丹参15g,黄芪20g,大枣15g,炙甘草5g。
2
外治法
2.1
外洗方: 荆芥30g,苦参30g,紫草30g,赤芍30g,大黄30g,地肤子30g,煎水外洗患处。若肿块溃破剧痛,加枯矾20g,野菊花20g.
2.2
喜树软膏: 喜树果粉20g,凡士林配至100g,每天2次外搽患处。
3
西医治疗
3.1
氮芥治疗: 注射用氮芥10mg加50ml生理盐水或75%酒精稀释,间隔3—5天
外搽皮损一次。
3.2
放射线治疗:
适用于浸润期斑块。
3.
3 全身化疗: 适用于肿瘤期和晚期有转移的患者。
3.4 其他:
可根据病情采用电子束、光化学疗法(PUVA)、干扰素、卡氮芥、维甲酸类等方法和药物治疗
。
[现代研究]
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报告用喜树注射液(每ml含喜树根皮lg之粗制提取液)治疗l例蕈样肉芽肿达到完全缓解。方法是每次3ml肌注,每天2次。同时外搽20%喜树软膏。副作用为白细胞计数下降,但停药后可恢复正常。郑佛洲等报告用光敏性中药白芷加黑光,配合转移因子和氮芥等外用药,治疗蕈样肉芽肿2例,达到完全缓解的效果,随访1年无复发。
[述评]
蕈样肉芽肿是一种向表皮性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该病原发于皮肤并最终累及淋巴结和内脏。目前中西医的治疗方法对红斑和浸润期的蕈样肉芽肿有一定疗效,对肿瘤期的疗效较差。中医治疗该病总的原则是红斑浸润期以凉血解毒、祛风止痒为主;肿瘤期宜化瘀软坚、扶正祛邪。鉴于蕈样肉芽肿的发病机理和性质,采用具有抗癌和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的中草药以及中药光化学疗法治疗本病是今后防治研究的一个方向。
|